只要有巴克灣,孟買就是被眾神眷顧的智慧城,能和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媲美。

一、世界上最大的露天洗衣場
然而,在光鮮時尚、富豪雲集的孟買古堡區北部,也有教人唏噓和感慨的一面,那就是當地人叫「多比迦特」(Dhobi Ghat)的「千人洗衣場」。

「千人洗衣場」 建於1890年,是孟買殖民時期的一項市政惠民工程。據說當時孟買還沒有自來水,每當旱季來臨,洗衣就成了孟買家庭和企業的麻煩事。於是,由市政專門供水的露天「洗衣集市」應運而生,這才解決了孟買人的洗衣問題。現在的「多比迦特」有800 多個水池,可容納千人同時手工洗衣,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戶外洗衣店」,曾被列入金氏世界紀錄。

經過一個轉盤(Saat Rasta),進入一條髒亂的街道,看到許多車輛正在裝卸衣物,這裡就是「多比迦特」。我走進4號門,裡面污水橫流,暗無天日。地面布滿許多小水泥池,工人們站在污水裡正在敲打揉搓。頭頂晾滿衣物,整齊有序,一眼望不到頭。邊邊角角擠滿水管、機器、木台、塑料桶,有人正在裝卸,有人正在熨燙,一派繁忙而壯觀的景象。我有點忐忑不安,但迎面而來的工人微笑著打招呼,想來他們已經司空見慣外國人驚詫的眼神。

有人抱著衣物登上一個紅色的鐵樓梯。我也跟過去,來到二樓,只見繩索縱橫,衣袂飄拂。旁邊有個簡陋的小屋,探頭往裡,一位阿婆正在擦地板。她看到我站在門外,有點羞怯,示意可以入內參觀。探頭張望,室內還算整潔,但空間過於狹窄,我就沒有進去,只給她拍了一張相片。阿婆滿眼滄桑,雙手指尖併攏,躬身致禮,倒讓人心生歉意。

站在這個平台高處遠眺,可見三角形的洗衣場,幾乎被掛起來的衣服床單覆蓋,氣勢磅礴的牛仔褲陣列,極富韻律,如同正欲演奏的樂符。

二、叼著樹枝牙刷的男洗衣工
返回底層,一個嘴裡叼著樹枝牙刷的傢伙示意不要拍照,但願意和我「聊一聊」。他介紹說:「摩訶拉克希米洗衣場是一個合作社,每天營業18至20個小時,最多時超過7000人在這裡幹活兒,年營業額達100億盧比。」幾乎就是「萬人洗衣場」嘛,如此高強度的活計,粗略估算,分攤到每個工人約15萬盧比。也就是說,他們每年毛收入不足1.5萬元人民幣,再扣除各種成本,還能剩多少?

細算起來,每天5角零花錢都不夠。

我問:「全部都用手工清洗嗎?」他指著旁邊的設備說:「先富起來的工人已經放棄手工啦,使用大型洗衣機和烘乾機。」「怎麼招攬業務?」他咧嘴一笑,好像我的問題很不合時宜,誇張地說:「所有人都知道這裡,孟買的酒店、飯館、俱樂部及其他洗衣店會將衣物送過來,當然,工人也會從各個地方收集衣服,每家基本都有固定的業務。」「那麼,工人經常要換嗎?」他吐出樹枝牙刷,指著一個棚戶叫道:「不不不,我們一代傳一代,至少有200個家庭是這樣。」我再問:「你每月能賺多少錢?」他猶豫片刻:「20000盧比。」

我注意到他狡黠的眼神,顯然在撒謊。或許他是管理人員,不想讓我知道更多的「內幕」?最後,我要求給他拍張照片,他倒很配合,重新叼起樹枝牙刷。因為前額有道明顯的疤痕,一跳一跳地,看起來詭異陰鷙,讓人想起「種姓制度」。事實上,「多比」(Dhobi)源自印地語,意為「河邊的男洗衣工」,屬於「賤民」階層,實行種姓內婚制,子承父業。

與中國一樣,印度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嚴重。相對聲名在外的孟買貧民窟,洗衣場至少能保證工作,更多露宿街頭者的處境則更為悽慘。另一方面,印度土豪的生活讓人瞠目結舌。

據印亞新聞社報道,馬哈拉施特邦耶奧拉(Yeola)的服裝商人潘卡傑·帕拉卡(Pankaj Parakh),曾花1.3千萬盧比,約合人民幣130萬,曾為自己的45歲生日打造了一件純金襯衫,出門時帶八名保鏢護駕。此前的「金襯衫」吉尼斯世界記錄由達塔·普蓋(Datta Phuge)保持,此君自稱「賓布里(Pimpri)黃金漢」,可惜在2016年7月遇襲身亡。

值得稱道的是,印度人並不忌諱他們灰色陰暗的一面。阿米爾·汗領銜主演的《洗衣場》,就以「多比迦特」為背景,恆河岸邊抬屍人的酸甜苦辣盡在《火葬場》(Masaan)里,透過《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則可管窺印度最低層民眾的喜怒哀樂。我在布巴內斯瓦爾看過《護墊俠》(Padman),講述一位男士為發明低成本衛生巾而被世俗擠兌,鬧出各種笑話。

原想參觀機場旁邊的貧民窟,但看完洗衣場後,便懶得再去。據說貧民窟里的那個大糞坑,現在被闢為景點,由當地人管理,找個小孩領著就能享受「貴賓」待遇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