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再受重創:尼泊爾「親印派」慘敗,「親華派」將重新上台
在短短的一周時間裡,印度連續「失去」3個鄰國。面對挫折,「南亞霸主」威脅了馬爾地夫,詛咒其與東亞大國的合作「不會有好結果」、「小心會付出代價」,還向斯里蘭卡施加壓力,但都沒有起到什麼作用。「海外探客」發現,馬爾地夫高高興興地加入了「帶路倡議」,還簽署了中馬自貿協議,斯里蘭卡則正式把漢班托塔港運營權交給了中企。
現在輪到了尼泊爾對印度說「不」。尼泊爾大選的結果沒有懸念,印度無疑將再次遭到打擊。根據日媒報道,前總理奧利率領的左翼聯盟在小選區165個席位中贏得110個,目前執政的尼泊爾國大黨(與印度國大黨有扯不開的關係)僅獲得21個席位,「親印派」勢力大敗。當初尼泊爾「親華派」失去總理位置時,印度曾叫囂「這是對某國的一個教訓」,而今這句話可以奉還印度。
早在2017年上半年的尼泊爾市鎮議會選舉中,尼共(聯)就取得大勝。有分析人士認為,左翼聯盟甚至「宜將剩勇追窮寇」,有望獲得60%以上的議席,從而實現單獨組閣。
而最有可能成為下屆政府首腦的就是左翼聯盟的尼共(聯)領導人奧利。奧利曾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8月擔任總理,但由於內部矛盾和受到「親印派」的掣肘,並未完成震後的初步重建工作。從2015年9月到2016年5月,印度對尼泊爾進行野蠻的經濟封鎖,尼泊爾90%的原油都要從印度進口,印度此舉無疑是在干涉尼泊爾內政,迫使尼泊爾屈膝低頭。印度還鼓動尼泊爾的印度裔居民反對奧利政府。而「親印派」上台後也沒有給人民帶來什麼好處,似乎被感染了「印度低效病」,沒作出什麼像樣的成績,唯一的大動作恐怕就是在11月取消了中企25億美元水電站項目。
面對再次到來的勝利,充滿親華色彩的奧利顯得冷靜且謙卑:將組建穩定政府,利用科技給國家帶來繁榮。左翼聯盟早已對華示好。在競選時,他就主張修建「中尼鐵路」,還要修建水電站、機場、公路等基礎設施,為民眾創造就業機會。而今,機會就在眼前。尼泊爾不能把國家命脈交給一個落後且貪婪的國家,對印度的進口依賴度達到60%就是最大的危機。
印度一向把尼泊爾國大黨(又名大會黨)當做盟友,印媒對大選結果充滿憂慮。親印的尼泊爾國大黨則自我安慰:誰贏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堅持選舉制度,保證國家是最終贏家。諷刺的是,就是在尼泊爾國大黨的領導下,這個國家越來越像是印度的傀儡。
尼泊爾議會已經充分認識到,北方鄰國是現代化國家,為人民謀福利才是最重要的。與印度相比,誰對鄰國更友善,這不是一個很難判斷的問題。創造和諧的國際環境,共同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尼泊爾來說具有建設性意義。一個總是充滿怒火和指揮慾望的印度,無法幫助尼泊爾完成災後重建。
這段時間,印度似乎遇到了「水逆」,無人機墜毀不說,還遭到鄰國的「後發制人」。印媒一直炒作在東北邊境取得「完勝」,事實卻是鄰國軍隊掐住了死穴,在洞朗實現了「永久駐紮」。不僅如此,鄰國還提高了警惕,實施帶有威懾性的主動防禦策略。主要就是加強一線的防禦部署,加強二線的武器裝備儲存,提高向前方投送兵力的能力,依靠縱深力量將戰線前推,確保在必要時能夠發動空地一體、空地聯合的攻勢型邊境反擊戰。這種策略將起到震懾印方的作用,使印度不敢輕舉妄動。
本來一周之內「失去」3個鄰國,還在國際上跌份就夠難受的,而印方還要強裝笑臉,招待中俄貴賓。心裡不順,自然要通過某種方式發泄。值得注意的是,在12月11日的中俄印三國外長記者會上,印度外長斯瓦拉吉先後用印度語、英語和俄語向來訪客人表示歡迎,而刻意取消了用漢語致意的安排。這種小肚雞腸的失態行為已經違背了外交禮節,透露出印方的惱羞成怒,這種做法的確「很阿三」。
可以肯定的是,印度並未響應鄰國的主張,也不想從長遠角度和全球視野看待雙邊關係,戰略溝通與戰略互信像紙一樣薄。就在中俄印三國外長會舉行的同時,印度還在新德里舉行第一屆東協-印度聯通峰會,並在峰會上與日本「秀恩愛」,謀求共同對抗「帶路倡議」。印度方面固執地認為,本國遭到了「四面包圍」,因此拒絕接受亞洲大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印度對鄰國的控制欲以及危險的戰略越來越不受歡迎,也不能給本地區帶來福祉,南亞國家們遠離印度才是上策。(完)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