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經濟走廊上的「中國城」:錢滾滾而來 其他的都不是問題

Alinna ...| 2017-11-13| 檢舉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一處繁華的購物中心,中國大廚張延旭(音)在開放式廚房裡忙活著。

他高高的個子,寬寬的肩膀,看起來很友善,沒有因為不會說英語或烏爾都語而感到不自在。

「No English, no Urdu(不會英語,也不會烏爾都語)。」張延旭笑著用蹩腳的英語說道。

他身後,妻子正忙著給樓下的客人包餃子。

來巴基斯坦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一批面向華人的中餐館、雜貨店、旅館和語言中心開業,張延旭夫婦的洪都拉麵館就是其中之一。

帶起這批浪潮的,正是為巴基斯坦帶來了460億美元投資的

中巴經濟走廊項目。根據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的數據,在巴華人數量在近幾年超過三萬人,較以前增長了三倍之多。去年,超過71,000名中國籍公民持短期護照訪巴。

隨著中國的工程師、項目經理和工人湧入巴基斯坦,當地專門迎合中國消費者的超市等商業服務也隨之而來。

中國駐巴基斯坦代理大使趙利劍說,他也會到華人在當地開的熟食店囤貨。

「我會去市場逛逛,買點用的、吃的。從中國來巴基斯坦的時候,也不能把需要的東西都帶全啊。」他說。

「像到了北京一樣」

其中一家中國人開的超市,叫Firststop,貨架上全都是中國產的商品:從麵條、海帶、香料,到安全帽、絞肉機,應有盡有。

來巴基斯坦的中國人,無論是想解決日常三餐,還是想開餐館進貨,只要來Firststop就沒有你找不到的。

超市經理張松說,需求最大的,還是食物——熟食和煮飯的材料,這些在巴基斯坦的普通商店裡是找不到的。

「大部分食物和調料都是從中國進口的,只有食用油是巴基斯坦當地的,其他都是來自中國。」張松用不太準確的英文說。

29歲的張松是河北人,兩年前看到商機而來到巴基斯坦。

「大多數客人都是中國人。」他說。

張松說,巴基斯坦人也喜歡做中餐,但是南亞版的中餐,放了很多蒜、姜和西紅柿,不合中國人的胃口。

距離Firststop不遠處的另一家雜貨店Ni Hao Cash & Carry的情形也差不多。

小小的商店裡排滿了一排排貨架,上面全是中文標示的商品。

「很多巴基斯塔人走進店裡都驚呆了,到處都是標著中文的商品,像是到了北京的商店一樣。」小店的老闆里茲萬·哈桑說。

在過去七年里,哈桑和合伙人拉扎一直在為中國投資的巴基斯坦基建項目工作,半年前開了這家雜貨店。

「我們開這家店,是看到了中巴經濟走廊帶來的商機,有很多中國企業來巴基斯坦投資。」拉扎說,「我們90%的客人都是中國人,也有泰國人、韓國人。」

拉扎說,對在巴基斯坦的中國人來說,語言是最大的障礙,他們中很少有人會說烏爾都語,而會說英語的巴基斯坦人也很少,所以中國人乾脆在巴基斯坦建了個「中國城」。

「伊斯蘭瑪巴德的中國人成千上萬,滿足中國人的生活用品一應俱全,甚至還有專門面向中國人的夜店。」哈桑說。

中文讀物也興起

除了吃喝住行,中文讀物也興起了。

「巴基斯坦將告別能源短缺」——

《華商

報》最新一期的頭條這樣寫道。

《華商報》是巴基斯坦第一家中文報紙,每周在巴基斯坦主要城市及中巴走廊經由城市發表五千份。

「剛來的中國人不太了解巴基斯坦,無論是在商業還是文化方面,而《華商報》就是想要充當中巴之間的橋樑。」《華商報》發行商Infoshare的經理拉曼說。

Infoshare的總部在上海,已經在巴基斯坦進行了好幾項針對中國消費者的商業項目。比如《華商報》上的滿版廣告,標價一千美元。此外,Infoshare還經營一家針對中國遊客的旅遊團,以及一款針對中國消費者的訂餐APP,用戶能夠在APP上訂購巴基斯坦餐廳的食物。

「有很多公司在巴基斯坦的中國人浪潮中尋找商機,我們公司也不例外。」拉曼說。

安全顧慮

因為巴基斯坦還在打擊塔利班,所以外國人最擔心的還是人身安全問題。

今年6月,有兩名中國公民在動盪的俾路支省被「伊斯蘭國」的武裝分子殺害。

隨後,巴基斯坦內政部宣布將收緊對中國籍護照的監督,以便更好追蹤在巴中國公民行蹤。此外,巴基斯坦政府還安排了15,000名警力專門保護中國公民的安全和中巴經濟走廊項目。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也對中國公民的人身安全採取了相應措施。

但對於正在洪都拉麵館為晚飯高峰準備的張延旭夫婦來說,他們並不擔心安全問題。

「這裡的商業繁榮發展,錢會滾滾而來。」店裡的收銀員Ibrar說。而其他的,都不是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71294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