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35億美元,華裔小子單挑美國3大信用巨頭 !! 「虎口奪食 用戶免費」這招絕了~~

木易| 2017-11-08| 檢舉

 

2017-11-7

  說起「個人信用體系」,很多人和矽兔君一樣,都會想到美國。

  美國的信用體系是世界上最完善的體系之一。在美國,每個人都有一個社會安全號(SSN),這個號碼會和身份證一樣,包含的信息除了姓名、年齡、工作單位等,還有銀行信用記錄、稅號、醫保號等等。

  美國有3億2千萬人,幾乎每人都有SSN。可想而知,美國信用體系背後藏有的信息量之巨大。

  這樣的信用市場,一直以來被美國的三大巨頭--Equifax(艾克發)、TransUnion(美國環連)、Experian(益百利)掌控。

  美國老百姓要查看自己的信用分數及報告,必須按次或者按月繳費,價格昂貴。

  

 

  終於,2007年的某一天,有個人坐不住了。

  這個不安分的年輕人,建了一個網站,免費為老百姓提供信用分數和信用報告。截至2016年9月,該網站註冊用戶6000萬+,每月還以100 - 200萬的速度蹭蹭上漲。50% 新用戶是被身邊人種草的。

  

 

  福布斯曾評論:「這個公司永久改變了美國人與信用的互動方式。」

  這家公司叫 Credit Karma, 2015年結束1.75億美元的D輪融資,共從外界融資額超過3.68億美元。

  

 

  而這位單挑美國行業巨頭、造福大眾的,竟然不是普遍認為最具有冒險精神、最懂美國市場的白人男性,而是一名華裔(專題)。他叫 Kenneth Lin。

  

 

  看這面相,如此憨厚,一看就是老實人!

  如此憨厚的平寸頭、淺色襯衫 - 難以想像他是在賭城拉斯維加斯長大的。

  4歲的時候,Ken 跟隨父母移民(專題)美國,落腳在賭城拉斯維加斯。他的家庭並不富裕,爸爸每周工作6天,每天晚上都很晚才回家;媽媽則在拉斯維加斯當地的烘焙店打工。

  「他們總是在嘗試新東西,生活在那種氛圍下,多多少少被激勵。」

  中國第一代移民剛來到美國時那種不要命的拼搏和奔波,是大多數人無法想像的。慶幸的是,即使在子女變成了不會說中文,甚至忘掉中國文化、外黃內白的「香蕉」後,這些中國精神還是得到了傳承。

  

 

  Ken 就是如此,他從小便渴望成就一番事業,並說自己「骨子裡就渴望成為一名創業者」。這種渴望源於孝。為了供他上學,Ken 的父母長期從事多個體力勞動工作,才使得 Ken 最後終於有機會讀最好的私立大學之一,波士頓大學,研讀經濟與數學。

  Ken 曾多次公開表示自己的榜樣就是父母,是他們建構了自己對工作最初的態度和認知。

  Ken 9歲時候就有自己的小生意,大一點建過網站賣電腦配件、在哈佛廣場開過網吧。職業生涯的初期,他也無一例外地選擇加入初創型公司如Upromise (折扣信息集合網站、美版北美省錢快報,靠引流賺錢),在Credit Karma之前,還成立過一家數據驅動的市場營銷公司、主要客戶是金融服務公司。

  成立Credit Karma的主意,起源於 Ken 在監測自己的信用分數時,發現花銷驚人!「我查看自己的信用分數還要花這麼多錢?!」 在做了一番調研之後,Ken 發現有此問題的家庭不在少數。

  他相信將信用記錄開放給大眾,可以為這些家庭每年或者每個月節約50刀 - 100刀左右。幫人省錢,這無疑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事情。更好的是,他可以將這件事情商業化。他將自己的公司起名為 Credit Karma,Karma 即為 「因果報應」 的意思。Ken 希望自己能從幫別人省錢這件事情上,得到好的因緣。

  沒想到,一個意念一下子撬動了整個行業。

  

 

  彼時,信用分數和報告主要由三家大公司(Experian, TransUnion, Equifax) 提供,用于衡量美國人還款可信度。銀行、保險公司、汽車行業、地產公司等靠信用分數決定是否借錢給一個美國人、以及利率訂多少,都需要用到信用分數這個數字。

  事實上,因為費用太過昂貴、而信用分數又很重要,聯邦法還特意規定,每12個月居民有權向這三家公司之一索要一份免費的信用報告,但這份免費報告也並不包括信用分數。

  這不是難為老百姓?!

  聰明的Ken想到了新的商業模式:他建網站提供信用分數給用戶免費查看,得到流量以後,從在他網站上打廣告的公司收取廣告費用。

  這些公司通常是一些需要推銷自己的產品的金融理財公司,而Credit Karma分析用戶的註冊數據、讓廣告精確地投遞給最佳客戶群體。兩全其美。

  據業內人士分析,目前Credit Karma 提供的信用分數來自於三大頭之二,TransUnion 和 Equifax (2015年新增)。雖然借方(銀行、租賃公司、保險等)90%採用另一種計算模型FICO,但 Credit Karma的數據足夠接近,用於個人財務計劃一點問題都沒有。

  這種虎口奪食、對用戶免費的玩法,不禁讓人想到雅虎率先免費建立網站索引,微軟「免費」提供作業系統,以及新東家Google免費提供搜索服務。這些公司在後來都發展成了行業內遊戲規則的制定者。

  Credit Karma成立第二年,便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存活下來的公司少之又少。曾經三次,Credit Karma 瀕臨破產,但是每次都告誡自己,「再挺挺,我們在解決正確的問題。」

  創業頭三年,Ken沒有領過一分錢工資,5~6個人的小團隊擠在不大的辦公間裡,Ken自己的工位在廁所旁邊。最為艱難的時刻,他對自己的唯一要求,是讓公司活著。存活下來,至少有抓住機遇的可能。

  艱難如此,Ken卻從未忘記建立Credit Karma是要提供真正免費的信用報告。即使簡單的郵件可以讓他們向用戶籌得發工資的錢,他也從未這樣做。

  建立品牌,便要懂得權衡,在短期盈利和長足發展之中,選擇難走的那條路。

  他跟這個物慾橫流、急躁的世界格格不入。Credit Karma對於他,不是一夜暴富的慾望,而是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自然結果。Beta版出來的時候,他甚至都不確定這個產品最後能否做成功。

  

 

  他也從不尋求外界的認可、盲從成功標準,「不要盲信媒體而片面地判斷公司成功與否,成功並不取決於是否能在A輪融資500萬估值2500萬美元。」 他如此說。「也不應隨大流,總想著效仿Uber模式,今年融B輪過兩年就上市,這些99.99%都不會發生。重點是你要解決什麼問題。」

  創業者要有顆強心臟。A輪融資,Ken 拜訪所有的風投。很多次,他覺得自己就要成功了: 推介很順利,VC們紛紛起立熱烈鼓掌,跟他握手說good job, 卻從此杳無音信。但還能怎麼辦呢?除了迅速收拾好破碎的心,然後繼續向前?

  

 

  失敗不可怕,只要你從中學會點什麼。Ken早期供職的一家公司,在IPO前兩月,斥資$200萬增建辦公室上下層連接通道,表面上為員工節省了些許時間、實際上卻失去了發展公司主營業務的機會。這家管理上偏離願景的公司最終不得不裁員,讓Ken始終引以為戒。

  由於 Credit Karma 累積的龐大用戶和巨大數據體量,使得這兩年時常有 Credit Karma 要上市的傳聞。尤其是在今年 Snapchat 上市以後,Ken 回復到 「上市會為公司帶來更多的選擇。但我們的目標從來不是為了上市。上市之後,我們可能會面臨很多盈利的壓力,使得我們無法專注在用戶上面。」

  自始至今,Ken 堅持的都是為用戶創造價值。在接下來的發展中,Ken 希望和銀行一起研發更「聰明」的金融產品,從而更好地為用戶服務。金融海嘯過後,美國群眾對銀行、乃至整個金融系統的信心仍然相對低迷。Credit Karma 親民的品牌形象,對於很多銀行都是利好的。

  在這種光環下的 Ken,「金融公司不應該那麼『嚴肅』,總是需要尋找平衡:你不能太輕浮、太花哨,因為你在拿著別人的錢;但你也不能太一本正經。因為到頭來,我們創造的工具像朋友一樣,在幫助大家更好的決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70629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