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件揭蘋果逃稅5410億 2017年11月7日 15時05分

俊豪| 2017-11-07| 檢舉

密件揭蘋果逃稅5410億

國際 最後更新 2017年11月7日 15時05分

 

(華盛頓7日訊)「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公開的《天堂文件》繼續有新的內容曝光,揭露美國蘋果公司利用各種策略和財技,利用稅務法例的漏洞,把利潤從一處地點轉移到另一處,避過支付巨額利得稅。

最新文件揭露蘋果在愛爾蘭決定改變商業稅收政策後,將大部分財產從愛爾蘭總部,遷移到英國屬地海峽群島的澤西島。美國《紐約時報》估計,蘋果欠下美國的稅款高達1280億美元(5410億5600萬令吉)。

文件指出,2014年前,紮根美國加州的蘋果一直通過在愛爾蘭的子公司,將海外收入所需要繳付的稅款減至最低,但後來在美國和歐洲多國施壓,蘋果責成離岸律師樓毅柏,找尋新的避稅天堂,最後蘋果決定將大批財產轉移到企業稅率0%的澤西島。文件中的電郵更顯示,蘋果希望整個安排秘密進行。

歐盟之前曾調查蘋果避稅的指控,並下令蘋果支付145億美元(612億9200萬令吉)應繳稅款,因為其在愛爾蘭子公司的稅務結構有問題。

蘋果向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蘋果的「新架構」沒有令繳稅減少,仍是全球最大納稅單位,過去3年繳稅350億美元(1479億4500萬令吉),並且遵守法律。

耐克鑽法律漏洞

《天堂文件》又揭露,美國體育服裝及用品巨擘耐克(Nike)利用荷蘭的法例漏洞,有本事把該公司在歐洲的稅率降低至2%。

耐克的歐洲總部在荷蘭,向零售商和其他耐克歐洲店出售球鞋、運動服等,收入理應盤滿缽滿,但現實卻是它一直向百慕達的「耐克國際有限公司」繳付大量商標版權費。如此一來,耐克在歐洲的盈利就會大幅減少,應課之稅隨之下跌。另一邊廂,雖然「耐克國際有限公司」賺得版權費,但在百慕達的法例下卻不用課稅,收入是凈賺的。

但收入一直留在百慕達,耐克還是用不到。那怎麼將利潤轉移出來?ICIJ指出,耐克在荷蘭開設一種名叫CV的公司。根據荷蘭稅例,只要CV公司與外國公司合作,收益都可以視為對方所有,不用課稅。而耐克在荷蘭擁有9間CV公司。另外美國500大跨國企業中亦有214間公司擁有CV公司。

耐克回應ICIJ查詢時強調,公司完全符合稅務要求。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70566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