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近日再度聯手:重拳出擊打破歐美封鎖!

Alinna ...| 2017-11-07| 檢舉

核心:隨著全球氣溫變暖,北冰洋的海冰漸漸消融,一條條優質航道出現在了周邊各國的眼前!這對於中俄兩國來說,都可以說是天賜良機!

近日,俄總理梅德韋傑夫訪華,並且與中國一道提出了「冰上絲綢之路」的概念。而這個全新的經濟概念,就是指的北冰洋航道!

隨著全球氣溫變暖,北冰洋的海冰漸漸消融,一條條優質航道出現在了周邊各國的眼前!這對於中俄兩國來說,都可以說是天賜良機!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對於俄羅斯來說相對好理解。俄羅斯本身就緊鄰北冰洋,極地冰川的消融本身就有利於俄羅斯海運事業的發展。

航道開通有利於兩國航運業發展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水平一直低迷,北冰洋的可用航道稀少也是原因之一。本身俄羅斯的天然良港就不在少數,如果航道數量增加,那麼俄羅斯經濟復甦也並非沒有可能!

其次,對於中國而言,這片海域也同樣充滿了發展機遇!雖然中國與北冰洋相距甚遠,但是這裡的航道若是能夠為我所用,那麼中國出口歐洲的海運里程將大大縮短!

據資料顯示,如果中國按照傳統海運線路運輸貨物到歐洲,那麼則必須通過馬六甲海峽、印度洋以及蘇伊士運河,航程相當遙遠。

中國可以少走許多「彎路」

而如果油輪重量超過了21萬噸,那麼還無法走蘇伊士運河,必須繞道非洲大陸,這樣航程又會大大增加!

而一旦北冰洋航線開通,那麼航運里程將比傳統中歐航線縮短三分之一,且油輪重量不受限制,運輸時間和成本都會大幅降低!

據統計,如果北冰洋航線一旦開通,我國每年即可省下533億到1274億美元的國際貿易海運成本!這又將成為我國新一個經濟增長點!

看到這裡,大家或許會有疑問:這跟前面的「不信命」有什麼關係?

中俄都是典型的陸地強國

實際上,大有關係!

中俄本身都是一個陸地強國,在如今海洋被西方把控的背景下,本是很難在藍色領土上有什麼做為的。但是,在這個「誰掌握海洋,誰就掌握世界」的年代,中俄也絕不會坐以待斃!

面對西方變本加厲的圍堵,中俄不僅沒有退縮,反而還更加團結,緊密互助!北冰洋航道的出現,無疑是給中俄帶來了絕佳突破口!

面對封鎖,一拳打不破用兩拳!一人打不破用兩人!這個強者如林的世界,從來就不是某一個國家就能夠一手遮天!

北冰洋資源豐富

北冰洋資源豐富,航道優良,完全能夠容得下中俄兩個大國共同發展!就像當年一樣,面對邪惡軸心降臨於世,我們並肩奮戰,攜手抗敵!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復興的步伐!天要埋我,我掀翻這天!地要葬我,我踏碎這地!

圍堵封鎖又能怎樣?我們不是沒有經歷過!

如今我們任何一項高技術成就,哪一個不是當年孤立無援時奮發自強造就的?!

中國人從不相信所謂「命運」!

北冰洋給了我們天時地利與人和,我們能夠更好地與這個世界交流學習,互惠互利!

同樣,這也會讓先進技術不斷武裝我們的戰鬥意志!讓海軍艦隊忠誠護航我們的文化影響!

試問,到那時,還會有誰對我們說出一個「不」字嗎?!

「一帶一路」倡議大家已經很熟悉了,但「冰上絲綢之路」是什麼?背後的戰略意義又在哪裡?

提出

其實,「冰上絲綢之路」這一概念並非首次提出。

今年7月4日,習主席在莫斯科會見梅德韋傑夫的時候,雙方就已經正式提出了這一概念:「要開展北極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

當然,如果我們再把時間軸往前推一點,會發現,這個概念醞釀至少兩年了。

2015年,中俄總理第二十次會晤聯合公報中, 「冰上絲綢之路」的雛形就已經出現,當時的表述是「加強北方海航道開發利用合作,開展北極航運研究」;

到第21次聯合會晤公報中,表述變為,「對聯合開發北方海航道運輸潛力的前景進行研究」;

到了今年5月舉行的「一帶一路 」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這一框架就更明晰了。普京明確說:「希望中國能利用北極航道,把北極航道同『一帶一路』連接起來。」

「冰」,顯然是北冰洋;所謂「冰上」呢,就是通過北冰洋向歐洲開闢北極航道;而「冰上絲綢之路」,就是穿越北極圈,連接北美、東亞和西歐三大經濟中心的海運航道。

需要說明的是,一般我們所說的北極航道,包括了「東北航道」和「西北航道」,兩條航道都能穿過北冰洋,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而俄羅斯邀請與中國合作共建的,是東北航道。

這條航道,西起西北歐北部海域,東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途經巴倫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亞海,和白令海峽,是連接東北亞與西歐最短的海上航線。地理不太好的同學,可以看下面這張圖,更直觀一點。

意義

要建設一條穿越北極圈的航道,其難度可想而知。那為什麼中國高層領導人會回應俄羅斯的這一提議呢?

從大方向上來說,建設海上航道,毫無疑問是為了發展海上航運。畢竟,在我國,90%的外貿貨物運輸量都要依賴海運。目前,中國的遠洋航線雖然不少,但是通往歐洲的航線有限,且面臨著各種成本、安全等問題。

如果按照傳統的航運路線走,中國要想和歐洲等進行國貿易往來,必須要經過馬六甲海峽、印度洋和蘇伊士運河才能到達歐洲各港口,如果你的油輪重量超過21萬噸(蘇伊士運河的限載量),則還要繞更遠的路,從非洲好望角走,費時費力費錢。

相比之下,北極東北航道有一些優勢。作為東亞連接北歐、東歐及西港地區的最短航線,相比傳統的航線, 它可以縮短三分之一的航程。航程縮短,就意味著航運的耗油等成本降低。

數據更有說服力。據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戰略研究室主任張俠測算,一旦北極東北航道正式開通,我國沿海諸港到北美東岸的航程,比巴拿馬運河傳統航線縮短2000到3500海里;上海以北港口到歐洲西部、北海、波羅的海等港口,將比傳統航線航程短25%-55%,每年可節省533億到1274億美元的國際貿易海運成本。

北極東北航道(紅)與傳統航道(綠)示意圖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則是安全。目前,我國去往歐洲的傳統的航運線路,正是要途經東南亞、南亞和西亞等區域,這部分地區包含的種族、宗教和文化等問題極其複雜,恐怖主義、極端事件頻頻發生,海盜猖獗,不穩定因素極多,對航運安全是很大的威脅。

相較之下,「冰上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比較單一,主要經過俄羅斯北部地區,不穩定因素相對減少。同時,北極圈的特殊地理環境,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免遭海盜的侵襲,提升航行安全程度。

格局

又能降低成本、提升運輸效率,又能規避一定的安全問題,那為什麼「冰上絲綢之路」的開發至今還停留在初步階段呢?

困難就蘊含在機遇之中:開發成本高,且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畢竟,「冰上絲綢之路」沿線的自然環境惡劣程度,也比傳統航道要高上不少。

惡劣到什麼程度呢?北冰洋常年維持在零下40℃到零下20 ℃之間,海面長年累月結著冰,一年中只有兩三個月,海面冰層能夠融化。也就是說,一年12個月,只有兩三個月能夠正常航行。但是,從商業的角度看,這顯然是不夠的。

此外,這片水域歷來缺乏準確可靠的航行資料,且有大量的浮冰、冰山,都給航行的船舶帶來巨大的挑戰;自然環境一差,基建的種種問問也接踵而來,東北航道沿途補給點很少、基礎設施明顯滯後。加之長期得不到開發,沿途的營商環境也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比如俄目前在這一航道實施的高額「導航費」,也是不菲的成本);開發這一路線,顯然也需要大量資金和技術投入。

要知道,一直到2012年,中國的「雪龍」號才先後穿越了5個北冰洋邊緣海,成功首航東北航道;一年後,中遠航運的「永盛」輪則成功在東北航道實行商業性試航,駛上了從中國到歐洲的「便捷之旅」。

機遇

嚴峻的道路擺在這兒了,走還是不走呢?

風物長宜放眼量。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鬍鞍鋼等人就認為,一旦實現東北航道的開發和「沿北極經濟圈」的互聯互通,將對中國未來30年至50年內全球發展空間的拓展,帶來極大經濟價值、政治價值和戰略價值。

何以見得?

眾所周知,俄羅斯資源非常豐富,是世界天然氣資源儲備最豐富的國家;北極圈以內的就更不用說了,據美國地質調查局估計,未被發現的、技術上可采的常規石油、天然氣和天然氣凝液的蘊藏量可能為4120億桶油當量。

相比之下,我國資源儲備不足問題就有些嚴重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進口國,中國石油的探明儲量是2.4萬億噸,約占全球總儲量的1%,天然氣探明儲量3.1萬億立方米,僅占全球儲量的1.7%,未來我國的能源體系仍將高度依賴外部,以石油為例,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2020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8%。可見,北極東北航道一旦開通,北極地區將成為另一個重要能源產地和能源出口地,而到時,中國無疑能夠占到先機。

同樣,隨著氣候條件的變化,北極航道的商業價值可能會在未來持續提升。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北冰洋通航時間可能延長至6個月,甚至到2030年,北冰洋將全年通航。

中俄兩國在北極圈也有過成功的合作先例。如俄羅斯亞馬爾LNG項目,曾一度無人問津,因為沒有人相信它可以在如此嚴峻的極地條件下推進。但2013年中石油進來了,持股20%。自此,每年有400萬噸液化氣運往中國市場。

而這片曾經是荒原的土地上也建起了各種基礎設施:1400萬噸/年卸貨量的物料碼頭、兩個年運輸量1700-1800萬噸的LNG和凝析油工藝碼頭、機場、學校、技校、醫院也紛紛落地。LNG項目的推進,無疑為「冰上絲綢之路」的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歷史的機遇和挑戰從來都是並存的。怎麼走,可能需要更強的「破冰」勇氣,以及更多的實踐探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70560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