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東南亞地區地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並且面臨南海,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一直以來都是大國逐鹿亞太的核心焦點,自二戰結束之後,美國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一直掌握著東南亞的主導權。近幾年來,隨著美國國力的持續衰退,美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江河日下,被擠出東南亞的可能性正在日益增大。隨著美國影響力在東南亞的逐漸衰落,導致東南亞出現了權力真空,地處南亞大陸的印度認為機會難得,並且正在逐漸加大對東南亞的滲透力度,妄圖在該地區挑戰中國的存在。
據環球網10月30日援引《印度時報》的消息稱,在明年的共和國日,印度將邀請東協全部國家的領導人參加觀禮,這將是首次有這麼多外國領導人觀看的印度閱兵儀式,這被印度媒體認為是迄今為止印度推進「東向政策」最大的一次外交活動。甚至有媒體叫囂「當中國的軍事力量在該地區變得日益堅定和咄咄逼人時,印度希望增強與東協各國的防務關係」。
隨著近年來國力的增強,導致印度的野心急劇膨脹,一心想要做個「有聲有色大國」的印度並不滿足於「南亞大國」的現狀,為了能夠早日實現「衝出南亞,走向亞太」的願望,印度除了一個勁的往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鑽,還想趁著美國未來有可能被擠出亞太的機會,把印度洋變成名副其實的「印度之洋」,繼而成為亞太地區的主導者。為了掃清通往亞洲老大寶座道路上的障礙,印度將槍口對準了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國。
事實上,早在多年前,印度就制定了所謂的「東向政策」,在東南亞這個重要戰略位置上發揮「有聲有色大國」的影響力。然而,鑒於美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由於擔心在該地域與美國發生衝突,導致印度的「東向政策」投鼠忌器進展緩慢。儘管前些年美國為了遏制中國的需要,鼓勵印度將「東向政策」改為「東進政策」,加大對東南亞的參透力度,以此來制衡中國在該地區日益增強的影響力。但印度考慮到美國對外政策的不確定性,因此雖然制定了一些新措施,但總體來說都屬於敷衍性質的舉措。
自今年以來,因為特朗普所推行的糟糕的外交政策,導致美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急劇下降,甚至隨時都有被擠出東南亞的危險,這讓印度看到了機會,為了利用美國在亞太的餘威徹底將中國扼殺在崛起的路上,印度不但挑起中印邊境爭端,而且還徹底拋棄不結盟政策,與美日澳等國相互勾結,通過多國聯合海上軍演製造南海緊張局勢,利用南海問題挑唆東協與中國的關係。同時開始將「東向」變為「東進」,加大投入推進對東南亞的參透,妄圖和美日澳等國一起打造新的圍堵中國的鎖鏈。
據香港《大公報》此前的報道,印度最近已撥款47億美元,打造連接印緬泰跨國公路項目(未來還計劃延伸至柬埔寨、寮國和越南等國),加強對東南亞國家的滲透,昔日的「東向」已經進一步變為「東進」。對此,印度媒體的說法更加直白「中國要在地區內打造南北經濟走廊,那麼印度就選擇與東協國家建立好關係」。
印度近年來的經濟發展速度有所提高,再加上西方國家別有用心的「賞識」,導致印度認為自身實力在國際舞台上已經「舉足輕重」了。因此,為了抵消和牽制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印度近來明顯加大對東南亞的軍事和政治參透力度,據悉,自今年以來,印度已經向越南和緬甸提供巨額資金援助,用於購買印度的國防裝備。印度的目的很明顯,那就是拉攏東協國家,製造他們與中國之間的矛盾。
然而,由於印度所謂的「東進戰略」涉及面太過於廣泛,再加上印度目前的經濟和國際影響力並不足以支撐著這麼大的計劃,因此,印度向東看看可以,想要向東前進,門都沒有。眾所周知,目前的印度的國內形勢以及經濟狀況並不樂觀,與巴基斯坦的邊境武裝衝突還在持續,國內的騷亂和武裝衝突同樣還在此起彼伏。此外,印度今年的經濟增長率遠低於預期,導致莫迪的經濟改革政策已經越來越不被國內外看好,更為致命的是,每年需要印度政府財政收入的26%支付利息的巨額美元債務,隨時都有可能讓印度的經濟崩盤。

相對於內憂外患的印度來說,中國目前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已經足以讓美國都相見形拙,無論是投資、經貿以及援助,中國都已經甩開印度N條街。而隨著南海問題已經得到初步解決,讓東南亞各國對中國和平崛起的信任已經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還想拉攏東南亞各國,製造他們與中國之間的矛盾,無異於自取其辱。不久前,緬甸軍隊總參謀長敏昂來訪印期間,因為受到「國王般的待遇」而被印度政府和媒體大肆渲染,結果,獲得大筆援助的緬甸從官方到民間的媒體對此事都隻字不提,這足以證明印度在東南亞的尷尬地位。
總而言之,如果莫迪知道目前的印度幾斤幾兩的話,向東看一看就算了,趕緊回去把省下來的錢修廁所造福民眾,或許還靠譜點。至於遏制中國,畢竟,連美國都幹不了的事,印度就別再痴心妄想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