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初,新加坡因為具備天然良港的潛質,被英國人看中,並於19世紀中期成為英國的殖民地,1942年由於英軍戰敗,新加坡又被日本人占領,1945年日本人投降以後,英國恢復了其在新加坡的殖民統治,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並同時宣布加入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又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成立了獨立的新加坡共和國,並於同年9月份加入聯合國,10月份又成為大英國協的成員。

為什麼短短的兩年時間,新加坡就宣布脫離馬來西亞聯邦呢,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首先,新加坡的獨立並不是自願的,新加坡只是一個700平方公里的小島,資源缺乏,如果與馬來西亞分離,新加坡的前途必然是未卜的,當時的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非常清楚這一點,因此他非常反對新加坡離開馬來西亞,李光耀在晚年回憶時也曾經說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是一件令他終生抱憾的事情,他從沒有爭取過新加坡的獨立。甚至在1996年和2007年李光耀兩次主動提出在有條件的前提下,新加坡可以回到馬來西亞,但仍然遭到馬來西亞拒絕。新加坡最終的獨立是在馬來西亞中央政府的要求下完成的。

其次,合併之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是導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的一個重要原因。新馬政府第一次發生公開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總理李光耀批評馬來西亞的年度預算案沒有給予提升社會狀況足夠的預算。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雙邊經濟矛盾則發生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0%增加到60%後升溫。新加坡則認為這對自己不公平,因為其他州屬並沒有因此增加繳稅。同時在語文和教育政策上新加坡和當時的馬來西亞中央政府發生嚴重分歧。

新加坡獨立後,四顧茫然,要資源沒資源、要靠山沒靠山,因而新加坡最終選擇了倒向美國,因為當時的新加坡被東南亞一些國家認為是第二個中國,因此,周邊許多國家對新加坡充滿了敵意,新加坡必須選擇一個靠山。同時,鑒於資源的缺乏,新加坡走出了一條依託科技、教育強國的路線,不過二三十年的時間,新加坡就成長為了亞洲四小龍,直到現在新加坡都擁有與其國力不相匹配的國際影響力。
33評論

太平山花葩山兩地一檢08-10 15:22
404贊
踩


現在的新加坡是當年英國的殖民地,1959年成功爭取成立自治邦,華人李光耀是為首任首相。 1963年,當時的星嘉坡連同當時的馬來亞聯合邦,砂撈越以及北婆羅洲(沙巴)共同成立 「馬來西亞聯邦」,從而完全脫離英國人統治。
在馬來西亞聯邦時期,李光耀和當時的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在種族權利分配上意見有所出入,華人的李光耀主張以「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的種族平等方式,抗衡「馬來人『土著』至上」的保護土著政策。人民行動黨與執政馬來民族統一機構(巫統)的政治較量更在1964年7月及9月兩次在星嘉坡引發種族騷亂。過後,首相東姑阿布都拉曼以避免局勢惡化為由,於1965年8月7日下令將星嘉坡州自馬來西亞聯邦中除名。於是在同年8月9日,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馬來西亞國會緊急修憲並通過,解除星嘉坡與馬來西亞的關係,致使其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1965年8月9日,星嘉坡被迫脫離馬來西亞聯邦後,獨立成國的新加坡嘗試尋求國際承認,深怕有朝一日會被馬來西亞強行合併或被印尼攻擊(當時印尼對抗新馬的活動還沒結束),遂於1965年9月21日正式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也加入大英國協(英國聯邦)。

很明顯,華人的李光耀想以「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的民族平等方式,不讓「馬來人至上」的偏坦保護政策。是人民行動黨與執政馬來民族統一機構(巫統)的政治較量,當時人口以華人些微占優的情況下,政治理念也並不偏坦華人,人民行動黨是有機會贏得統治政權的。但在當時首相東姑阿布都拉曼以避免局勢惡化為由,實是恐怕輸給人民行動黨,讓華人的李光耀掌政,也不能忍受馬來人失去統治權,遂施以小手術讓以華人為主而面積細小的星州脫離,把華人占優的狀況,一夜之間逆轉,遂在1965年8月7日下令將星嘉坡州自馬來西亞聯邦中除名。於是,新加坡國在8月9日正式獨立!



新加坡在獨立前英文名字一樣叫Singapore ,馬來文叫 Singapura,中文則普遍叫它「星嘉坡」「星架坡」「星洲」「獅城」「叻埠」「石叻」或 「叻」,獨立後國名統一叫「新加坡」「新加坡共和國」(英文 Republic of Singapore、馬來文 Republik Singapura。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