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製造迅速崛起?因具有日本不具備的東西

Alinna ...| 2017-10-21| 檢舉

 原標題: [深度]「神鋼」造假門:哪三個原因使曾經令人頂禮膜拜的「日本製造」走下神壇?

  持續了一周多的日本「神鋼」造假門,一直沒能退出中國人的視野。為什麼大家如此關心一個制鋼廠,而且是外國制鋼廠的品質優劣?

  創立於1905年,作為日本工業三大主力廠商之一,「神鋼」這批有問題的產品涉及範圍之廣,上至飛機、新幹線所用零件,下到易拉罐材料。目前全球受到波及的企業超過500家,事態進一步嚴重。

  「神鋼」事件足以讓普通民眾感受到恐懼與潛在的危險。就在醜聞爆發後的10月15日,該公司提供給福島第二核電站的銅合金管道等也被查出指標造假。日本經濟產業省的負責人已專門約談該公司總裁,強調其醜聞「有損日本製造業的聲譽」。

  除卻這一點

  所有的愛恨情仇

  皆因四個字

  日本製造:買買買?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還記得抗戰時期《游擊隊之歌》里的這句歌詞嗎?在當時,日本製造的武器水平遠超國內,日本製造之精良可以從這個細節略窺一二。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是拿著日本人製造的武器打敗的日本人。

  二戰後,日本社會經濟各方面百廢待興,而日本人再次憑藉著聰明才智與踏實肯乾的匠人精神,成功的從戰敗國創傷的陰霾中走出,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

  日本崛起,製造業的貢獻功不可沒。直到今天,世界500強里的日本企業也多以製造行業為主。當人們關注日本製造業成功經驗時,往往聚焦於產業政策、企業精益求精的製造理念、不斷創新的努力以及擁有眾多匠人精神的忠誠雇員。

  而實際上,日本製造業能夠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功於其背後龐大的宣傳機器為Made in Japan(原產日本)以及Made by Japan(日本製造)披上了一層華麗的外衣,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東亞地區產生了近乎宗教式的追逐。

  「日本製造」曾代表著東亞製造業的最高水平,連賣馬桶蓋都比別人賣的好。

  曾經三個人買了五隻馬桶蓋的段子,流傳至今。提起中國遊客,免稅店的員工都難掩喜悅之情:「只要有中國遊客團來,每天都會買斷貨」!

  不止如此,從電飯煲到私家車,從Game boy到計算機,最近兩年又開始流行日本感冒藥和眼藥水。曾幾何時,日本製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度成為高質量、有保證的代名詞。

  8日,「神鋼」董事長川崎博的低頭道歉給了我們一次重新審視「日本製造」的機會。

  最近幾年,被中國人熟知的日系大品牌經常爆出質檢醜聞。從豐田召回門到高田氣囊數據造假,「日本製造」不再是一個神話。

  如果上述事件說明的是日本製造業成品出現了問題,那麼「神鋼」事件說明的是,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材料的基礎製造業也出現了問題。

  「日本製造」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

  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日本製造走下神壇的原因有三點。

  一是日本本身是島國,國土面積狹小,資源有限,隨著世界市場的變化,日本製造的成本日漸升高,資本為了追逐利潤和壟斷,開始故步自封,已經漸漸無法跟上經濟全球化的步伐。

  二是日本的制度開始趨於僵化,創新乏力。日本媒體曾指出:「有些人可以20年呆在同一個崗位,每日只干同一件事而不會多問。」

  「日本製造」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對產品質量追求極致。這本來是好事,但這個時代的競爭,焦點已不僅限於更加優化的工藝能力,更需要顛覆式的創新。

  三是「中國製造」帶來的競爭壓力。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製造業的崛起,中國企業家大量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使得「中國製造」在與世界水平「失聯」多年之後,重新找回了自身定位,已經開始挑戰日本製造業的高成本模式。

  富士、索尼、松下,這些曾經創造神話的品牌,如今已經很難見到他們的身影。而華為、中興、長城汽車,已經悄悄開始了中國創造的全球化布局。

  今天,中國製造業已經不只是停留在做衣服、造鞋等簡單工藝,一個接一個的製造業神話不斷湧現:高鐵、大灰機、衛星、載人航天、航空母艦……

  從成本和技術,質量,三方面對日本製造業巨塔形成了全方位的挑戰。

  因此,當「日本製造」的技術優勢,逐漸被其他國家趕超,企業若想維護自身的品牌地位,不得不追求銷售業績,因為這關係到生死存亡。

  而當今天下,科技和經濟發展瞬息萬變,誰掌握了創新的原動力,誰就掌握了未來,誰抓住了當下的機遇,誰就有可能帶來一次新的技術革命。

  日本的例子告訴了我們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不持續創新,本都守不住。

  我們具有日本所不具備的一樣東西

  改革開放後,中國製造業的奮起直追是從模仿和學習開始的,而當時的日本正是我們學習的對象。客觀的說,「日本製造」不僅曾是樣板,還是老師。

  一百多年前,中國人連被稱為「洋火」的火柴都自己生產不了,而今天,無論是入海的蛟龍還是上天的神舟,我們都可以自主製造了。我們看待日本這個鄰居加老師,已經沒有仰視的眼神,更多的是把日本製造發展中的問題引以為戒,實現彎道超車。

  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製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在這種背景下,不僅僅需要強大的工業硬基礎做支撐,更需要中國人有筆直的腰板站起來「發聲」。

  隨著近些年經濟、科技發展水平的提高,中國製造業,已經從中國製造走向了中國創造,甚至是中國創新。華為的手機在歐洲以及非洲的市場占有率超過了日本所有手機生產商總和。它從默默無聞的品牌,到國內家喻戶曉,再到暢銷世界的品牌。中國人正在用實際行動證明著中國的產品已經由數量向質量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轉身。

  科技創新已成為舉國上下的共同理念。中國企業已經開始意識到,品牌與口碑的價值,將其視為生命。

  越來越多的海外留學生,開始意識到祖國市場的廣大,回國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而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再到「中國創新」,最根本的一點是,我們已經具有了一樣日本所漸漸不具備的東西——完整的工業體系。

  我們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建立起來了一套從重工業到輕工業都很完備的工業製造業體系,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原生動力和基礎。

  從一顆螺絲釘到C919大灰機,我們都能自己造了。

  不僅日本,包括俄羅斯、美國、歐洲很多國家,都面臨同樣的問題。自由市場以利益為基礎,自身總有短板。

  而我們,始終將民族復興的作為我們前進的動力和目標。因此才有了屬於自己的完整體系。

  中國有句古話:「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是印到中國人骨子裡的東西。敢用幾代人干一件事的膽魄,只有中國人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68342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