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手減產推動漲價後,有這麼一個石油輸出國反而經濟衰退了,然而卻依然積極「不惜一切代價」地投身當中:這個國家就是沙特。從歷史經驗來看,沙特大概又開始下大棋了。
在2016年用大把美元墊出了1.7%的經濟增長後,沙特GDP今年一二季度分別萎縮了0.5%和1%。由於沙特的出口額中有九成都是原油相關的,而額定減產規模又是第一位,因此減產提高油價反倒讓沙特更加窘迫。然而就在這時,沙特能源部長再度高喊「講不惜一切代價」支持減產。這是怎麼個節奏?

2014-2016年,沙特的經濟增長是用綠油油的美元當作興奮劑打出來的——自2014年第三季度油價開始下跌以來,沙特已經消耗了三分之一的外匯儲備,僅僅為了形成2016年區區1.7%的增長就燒掉了12%。然而,沙特依然有5000億美元的家底。
另外,沙特去年政府還到國際債券市場上借了一筆錢。雖然這意味著沙特人需要錢,但利息之低下顯示出了國際投資者借錢給沙特的意願高漲。國家的借貸與個體人不同的是,並不會手裡有錢就不借債,如果借債利息比繼續持有資金的收益還低,借債簡直就是賺錢,所以沙特已經穩住了陣腳。

實際上,這一輪油價下跌和經濟衰退,最大的效果是逼迫沙特啟動了名為「願景2030」的經濟改革,降低對原油的依賴。而經濟改革起到作用是需要時間的,在藥效來臨之前沙特行為的關鍵,就是給自己續命——至少在沙特阿美明年IPO的那一大筆錢入帳前,別倒下。
其實就連沙特自己也不迷信減產的效果。1980-1985年,沙特曾經一度把產量從1000萬桶/日削減到360萬桶/日,但是同期WTI美油也一路從41美元跌到了10美元,減產對油價完全沒有效果,因為七十年代高企的油價讓世界人民都不願意用石油了。這個時候沙特乾了件什麼事呢?直接降價培養用戶需求。

更何況,現在油價已經沒有繼續下探的空間了,庫存消耗明顯而業內資本開支萎靡,就連歷史上作弊成風的減產履約率也頗為理想——這就是為什麼沙特寧可拱手放棄市場份額,以及成熟現在的經濟萎縮。
沙特的決心並不僅限於此哦。沙特這周表示,11月客戶需求中會有56萬桶/日的規模得不到滿足。按照經驗計算,這意味著沙特11月的產量將會在977萬桶/日附近,是201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這就是沙特的決心,因此該國一定會繼續容忍經濟萎縮和油價低迷,等待著油價的回暖,以及降低對原油的依賴。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67991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