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日本真正的可怕之處:17年里17人拿諾貝爾獎!

Alinna ...| 2017-10-09| 檢舉

文|牛彈琴

 

來源:大佬動向(dalaodongxiang)綜合柒洲誌、環球時報、錢江晚報等

2017年10月5日,日裔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獎。

事實上,拋開已經是英國國籍的石黑一雄不算,自進入新世紀至2016年,日本已有17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距離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大半。

石黑一雄

2001年,日本推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確提出日本在21世紀前50 年裡獲得30 個諾貝爾獎的目標。

而如今,日本這個計劃像是按下了快進鍵,平均1年1個的「井噴式」諾獎勢頭,也引起了咱們的強烈關注,日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是日本人真的更聰明、還是日本政府有什麼激勵機制嗎?耐心看完這篇文章,相信你心裡會有答案。

編者註:下文數據略為2016年的數據。

你們仔細研究過日本紙幣上的那些人物嗎?

一千元日幣上是野口英世,日本著名生物學家;五千元日幣上是樋口一葉,日本著名文學家;而最大面額一萬日元上那個目光堅毅、面色嚴肅的人,是教育家、思想家福澤諭吉。

 

將最崇敬的人印在每一個國民、每天都在數次進行的日常活動里,意味著最隆重的懷念、最深刻的尊敬。日本人對知識淵博的人表達最大敬仰。

2016年10月3日,諾貝爾委員會將醫學獎殊榮授予僅僅一人——發現細胞自噬機制的日本生物學家大隅良典。自此,進入新世紀以來有17名(至2016年)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距離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大半。

 

1)17年17人算不算多?為什麼說日本創造了驚人的紀錄?

在諾貝爾獎得獎國家裡,美國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大贏家。截止2016年本屆諾貝爾獎,美國人獲得了354枚諾貝爾獎,但是在美國獲諾獎的人里,移民占據了半壁江山,比如今年,美國六名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移民。

按照「在本國受教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條件來看,日本的厲害之處才浮現出來。新世紀以來,美國在本土受教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為23人;而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則為17人。按人均獲獎比例看,日本絕對是當之無愧的諾貝爾獎「黑馬」,獲獎人數堪稱「井噴」。

 

2)除了大力投入科研, 日本政府還做了什麼?

從2005年到2015年,日本這十年的科研經費平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居已開發國家首位,而2016年美國為2.8%,約4650億美元。日本比美國投入比重還要高!步入科技大國的行列。

即使是在20世紀最後20年,面對著泡沫經濟崩潰之後嚴峻的經濟形勢,日本政府也依然不吝嗇於科研投入。

但是,絕不只是足夠的科研經費那麼簡單。

在日本,高校老師不會因為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出科研成果而擔心受到冷落或失去飯碗,在研究過程中,也很少受政府和社會的諸如考核、評價等干擾,可以長期潛心從事研究。

 

日本的科學技術基礎計劃,並不是由政府直接參與管理、評審,而是由專業機構進行。高校等科研單位,對學者的珍惜與愛護,體現在許多「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策上。

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者下村修,1960年被名古屋大學破格授予理學博士學位,但他當時只是名古屋大學理學部的一名進修生。正是因為有了這張博士文憑,下村修隨後才得以前往普林斯頓大學做博士後研究,並最終發現綠色螢光蛋白。

3) 日本的國民教育對產生諾獎有什麼影響?

大隅良典總結自己的探索經歷,有一段話充滿了畫面感——

「小時候熱衷於飛機模型、半導體收音機的製作,夏天喜歡在小河裡撈魚、捕螢火蟲、採集昆蟲,手持網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采筑紫、野芹菜、木通、楊梅、野草莓,能夠感受自然的四季變遷。」

對大自然和周圍世界保持一顆好奇心,是引領諾貝爾獎獲得者走進科研世界的原始原因。日本教育的秘密其實很簡單:

 

4)日本「全民讀書」風氣,讓諾獎獲得者受益終身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福井謙一在《直言教育》中寫道:「在我的整個初中、高中時代,給我影響最大的是法布爾的著作,《昆蟲記》、《阿維尼翁的動物》、《橄欖樹上的傘菌》。。。他於我可以稱為心靈之師,對我的人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稱,上小學時班主任金子英夫送給他看各種物理書籍,使他對物理產生極大興趣,並最終走上物理研究之路。

 

5) 獨特的民族性格:一輩子堅持只做一件事

大隅良典等待這個獎項,足足等了二十年。在此前二十五年的學術長跑里,他經歷了博士畢業找不到工作、研究受挫、轉專業、獨自縮在小實驗室長達九年無人問津的學術生活,但是他一直在堅持。

國家投入、科研環境、國民教育、民族性格種種因素,扭成一股巨大的繩結,將日本的科學水平提升到了國際數一數二的地位。而最關鍵也最亟需改變的,也許是每個個體本身。

 

 

對所做事情的熱愛、個人探索精神、好奇心和社會責任感不僅是科研的源動力,也是我們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的最終原因。發自心底的尊重我們這個社會的學者、尊重知識,是比獲得諾貝爾獎要更重要的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66930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