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中國威脅論」突然變少 背後原因在哪?

Alinna ...| 2017-09-24| 檢舉

來源:環球網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日前對國際秩序的內涵、類型與變化以及和其它概念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入解讀。他指出,國際秩序與國際規範、國際格局之間的關係需要釐清,規範和格局都不能用來界定國際秩序。他還對中國崛起對國際秩序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閻學通表示,近年來反建制主義在西方的興起,讓他發現,這次國際秩序的變化和歷史上不太一樣,因為這次的秩序挑戰者不是來自外部,而是內部。他指出,反建制主義對國際秩序造成挑戰,內部的變化造成了外部的變化,以前最常聽到的「中國威脅論」現在突然變少了,因為現在威脅國際秩序的反而是白宮,正如美國學者所說,「心臟」正在挑戰自己的「身體」。

  他表示,一般來說挑戰國際秩序的不會是制定國際秩序的人,但他以貿易秩序為例,現在發現中國作為崛起大國反而不挑戰秩序,而是堅定維護自由貿易秩序,這個現象與傳統觀念上「霸權者維護秩序,崛起者挑戰秩序」發生了很大變化。

  閻學通指出,很多人直到現在還分不清「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的區別。閻學通認為,「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兩者是不一樣的,很多研究國際秩序的文章都沒能從秩序角度分析問題,而是從規範或價值觀或體系的角度分析問題。從規範和秩序的有無,可以分別形成四種組合。

「有規範、有秩序」:形成了有規範的秩序,比如桌球比賽規定誰先到11分誰就贏得一局,大家比賽都按照這個規則來比賽。

「無規範、有秩序」:形成無規範的秩序,比如十字路口沒有紅綠燈,車和人也撞不上,再如,沒人組織的市場中也能討價還價、有序地交易,這些都屬於無規範的秩序,不需要規則照樣執行,我們所講的規範是人為制定的。

「有規範、無秩序」:比如有的家庭,家裡牆上掛著家規,但打架打得你死我活,這就屬於有規範的無序,現在制定了很多國際規範也不能阻止相互之間的暴力衝突,比如貿易之間的制裁、反傾銷、封鎖等等。

「無規範、無秩序」:比如在敘利亞的戰事和衝突就反映了這種情況。

  因此,討論秩序的時候,不管經濟、政治、思想還是文化秩序,首先要清楚規範和秩序之間的關係,並不是有了規範才有秩序。很多人在討論,我們今天如何制定規範,但實際上制定了規範又怎樣呢?比如朝鮮就說你隨便定我就不執行,你愛怎麼定就怎麼定。所以,從這個意義上,首先要把規範和秩序的關係弄清楚。

  就秩序和暴力的關係而言,閻學通指出,秩序不等於沒有暴力,競爭也不意味著沒有秩序,以暴力方式強行不執行規範的行為才屬於破壞秩序。他舉例說,網路黑客直接進入本來需要密碼才能登陸的郵箱,這就屬於暴力行為,如果不是暴力行為,而是通過商量把事情解決了,這不意味著沒有秩序。

  閻學通指出,實力決定了權力再分配,以今天國際格局為例,從美國一家說了算到中美兩國分權,美國的衰落意味著美國的權力在減少。比如說,1991年美國老布希發動戰爭可以號召37國參戰,等到柯林頓打科索沃戰爭也有二三十個國際響應,但等到小布希打仗只有十幾個國家響應,假設現在讓特朗普發動戰爭,他認為可能連5個國家都湊不夠,這就說明了美國的國際領導力、國際動員能力在下降。

 

  美國的GDP佔世界總量的比例在減少,也從世界上第一大貿易大國下降為第二貿易大國,美國原來是150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現在變成只有二十幾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而中國從原來二十幾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現在變成15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實力格局的變化帶來了新崛起國家要求分權的訴求,例如新崛起國家若在由守成國主導的組織中得不到更多份額,往往會新成立組織,用以稀釋守成國的權力。所以,建立國際新秩序的本質是權力爭奪和再分配。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65035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