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挨餓 擠孟加拉難民營
54萬羅興亞人何去何從?
2017年9月24日
為了活下來,難民每天的重要任務就是爭搶義工派發的糧食和食水。一名男孩哭著攀上義工的卡車,懇求對方施捨他一袋米,場面令人心酸。(美聯社)
(台北23日訊)緬甸羅興亞人難民的困境最近成為新聞焦點。台灣《蘋果日報》派出3名記者,昨天進入孟加拉邊境的羅興亞難民營採訪,成千上萬難民淚訴苦難遭遇。上千名難民蹲擠在簡陋帳篷外排隊,等著辦理難民身分,或是排隊領取飲用水,一旁還有挨餓、嗷嗷待哺的孩童光著身子席地而坐。他們翻山越嶺逃離家園,為的只是一個棲身之地,但羅興亞人的未來,就跟他們呆坐在路邊無助的空洞眼神一般,完全看不到希望。
孟加拉官方告訴記者,這波湧入的難民人數已經逼近43萬人,加上原有的11萬難民,總數已突破54萬人。
《蘋果》採訪團花了兩天,才輾轉從孟加拉首都達卡轉機到離難民營最近的科克斯巴扎爾,「再往南邊,過了河就是難民集中的地方。為了因應大批難民湧入,孟加拉政府把難民區集中在科克斯巴扎爾的南邊,直到最南端約60公里,都是難民活動區域,而往東過河後,就是羅興亞人原本居住的緬甸若開邦。每天都有大批的難民從東邊湧入。
採訪團驅車過河進入庫圖巴朗難民營,在入營之前,路邊就出現許多或蹲或坐的難民,進入難民營後,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老舊、破損的難民帳篷,塵土飛揚的道路伴隨著高溫燠熱,不管是衛生條件或生活所需,都非常簡陋。
恐遭到孟加拉驅逐
但羅興亞人不知道這裡不是他們的久留之地,因為孟加拉並不歡迎他們。孟加拉已人口過剩且貧窮,規定入境的羅興亞人必須留在政府分配的難民營房舍中,不得外出,也不得自行投靠孟加拉親友。
孟加拉警方還取締載運難民的卡車,呼籲地主房東不可以租給羅興亞人。孟加拉正計劃在邊境興建大規模難民營專門安置他們。外界分析,孟加拉政府希望集中安置羅興亞人,不讓他們混進孟加拉群眾,以便將來整批遣返緬甸或轉交第三國。
緬甸羅興亞人口110萬
羅興亞人是緬甸境內的少數族群,人口約110萬,多數住在緬甸西海岸、比鄰孟加拉的若開邦,膚色黝黑、講自身方言「羅興亞語」、信奉回教教,文化和篤信佛教的緬甸人大相逕庭。
緬甸政府自1982年起拒絕給予他們公民身分,限制教育與健保權利;從上個月25日開始,軍方更殺害羅興亞平民,他們開始湧入孟加拉。
建在山丘的難民營里活動空間小,物資匱缺,羅興亞人僅能住在簡陋的帳篷內。(美聯社)
忙排隊領水搶糧食
「難民營內連喝水都是問題!」翻譯這麼說,難民營里的生活條件不好,物資、食物也很少,光是飲用水,他們就得排隊花大半天的時間領取,現場有聯合國與國際人道組織設立物資發放處。
記者看見到處都是百人以上的人排隊;只為了領取一罐讓他們活下去的礦泉水,他們緊密地排著,不讓其他人有機會插隊,而領取入口處的軍人也拿著藤條,嚇唬著管理秩序。
羅興亞人在難民營里的日常是什麼?他們每天都在難民營內等待物資發放,不管是披著回教徒頭巾的老弱婦孺,或是看起來像高中生年紀的少年,都在泥濘不堪的道路上,爭搶志工從卡車上發放的食糧和飲用水,而這就是他們一天中最重要的任務。
「為何逼我們離家」
難民的住所相當簡陋,僅用帆布與鐵片搭蓋,裡面昏暗沒有燈光,留下的大多是小孩與母親,僅容身躺平的區域,放的隨身物品就是他們的所有。
記者昨天巧遇剛逃離緬甸的羅興亞人,詢問蹲在地上的一排婦女,她們亮起手中的黃色卡片,上面印滿了指紋,她們說:「這是要辦難民身分用的!」她們耐心等待漫長的辦理程序,「反正已經走很久了,再等一下,就可以安心住在這裡。」
羅興亞人對緬甸軍方殺人,憤怒但也無奈,「我們歷代務農,不明白到底為什麼軍方要鎮壓我們!」
許多羅興亞母親拚了命帶著孩子渡河,但面對的殘酷現實是無法讓孩子溫飽,許多孩童光著身子席地而坐,或等著其他孩童吃剩的東西,不過,起碼在這裡不會有生命危險。
衣不蔽體的孩童們在難民營內,不是陪著家長等待孟加拉當局處置,就是在營內奔跑嬉戲。
衣不蔽體 小孩最無辜
在孟加拉邊境的難民營,台灣《蘋果日報》記者看到許多衣不蔽體的幼童跟著父母翻山越嶺,逃避緬軍追殺。記者們無不為這些「非常、非常無辜」的孩子感到難過。
在難民營內,抱著小弟嬰孩的10歲男童、一絲不掛正在排隊領救濟品的男孩,或是在破舊房舍內窺外的女孩,他們的反應都令在場記者趕到驚訝。
當記者進入難民營時,所有小孩都毫不畏懼看著相機鏡頭:當操作無人空拍機時,周遭小孩一擁而上包圍我們,觀看這個「奇怪的東西」。
記者們認為,這些孩童的好奇反映了懵懂,而這種懵懂,不是他們的錯,而是大人的錯,「這群孩子是難民營里,最無辜的一群」。
雅瑪魯胡森想起2個兒子遭緬甸軍人闖入家中槍殺,忍不住流下淚水。
「緬甸軍人瘋了」婦女淚訴2兒遭殺
「士兵持步槍闖入我家,槍殺我2個兒子,(緬甸)軍方瘋了!」45歲羅興亞婦女雅瑪魯胡森坐在沙地,聲音顫抖地回憶逃亡過程,黃色頭巾下的雙眼噙著淚水,她用沾滿黑色污垢和灰塵的左手,抹去眼角淚水,而像她這樣痛失親人的,在難民營舉目皆是,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必須離開家園,進入一個異域。
位於孟加拉南部科克斯巴扎爾省比鄰緬甸的庫圖巴朗難民營,無數難民跟雅瑪魯胡森有類似遭遇,他們都失去親人、流離失所。
雅瑪魯胡森說,她有8個孩子,上月25日羅興亞民兵攻擊軍警,隔天晚上,軍方展開滅村鎮壓,士兵持步槍進入他家,開槍殺死她2個兒子,她和丈夫在槍林彈雨中帶著其他6個孩子倉皇逃出,她們從緬甸若開邦貌奪附近一個村莊走了約15公里,終於逃到孟加拉,而她被槍殺的孩子,一個2歲,另一個僅2個月大。
昂山素枝因羅興亞人危機飽受國際批評。
42萬人連署吁撤昂山素枝和平獎
在羅興亞族危機中,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的緬甸領導人昂山素枝始終不願譴責緬甸軍方反應過度、暴力掃蕩,使她的國際聲望一落千丈,有42.7萬人透過請願平台「Change.org」連署,要求撤銷她的和平獎。
不承認軍警用暴力
其他諾貝爾獎得主都聯名寫公開信譴責她。昂山素枝星期二在緬甸發表電視演講,譴責「所有侵犯人權的暴行」,還說準備好重新接納願回緬甸的羅興亞難民,但不願承認緬甸軍警的暴力鎮壓造成數十萬羅興亞人逃離家園。
南非大主教德斯蒙德·圖圖、巴基斯坦女童受教權捍衛者馬拉拉等10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以及2名諾貝爾生醫獎得主,上星期聯名要求緬甸政府停止暴力。另有5名女性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聯名譴責,昂山素枝對羅興亞人的苦難視若無睹,不符她們多年來支持昂山素枝時所抱有的期待。昂山素枝本月稍早曾說,緬甸軍警縱火焚燒羅興亞人村莊的消息是「恐怖分子」散播的假新聞。
一名羅興亞受傷男孩由父親陪同,送往科克斯巴扎爾當地醫院,據稱他在緬甸軍人攻擊其村莊時,胸口中槍。(美聯社)
新聞背景
英殖民分而治之遺毒 羅興亞緬族對立加深
信奉回教的羅興亞族在緬甸內雖是少數,但數百年前也曾與緬族佛教徒和平共處。
直至英國殖民緬甸後採取「分而治之」,羅興亞人被利用來統治壓迫緬族人民,造成雙方對立加深至今,被視為好戰的羅興亞族更難見容於緬甸社會。
羅興亞族來歷多元,據說是15世紀起移居緬甸若開邦(當時的阿拉干王國)的阿拉伯、土耳其或蒙古人後裔,後來自孟加拉湧入的回教徒也被納入。
緬甸在1784年阿拉干王國,後反被大英帝國殖民。
期間大批孟加拉的回教農民在殖民者鼓勵下,移居當時名為阿拉干邦的若開邦。
這導致大片原屬緬族佛教徒的農地被占領,殖民者還培植回教徒族群為親英勢力,加深了族群對立。
二戰期間,英軍又召募大量羅興亞族組軍,讓他們攻擊與日軍合作的佛教徒,導致大批佛教徒遇害。二戰後的緬甸政府在1947年制訂的《憲法》中賦予羅興亞族公民權、參政權,但未同意羅興亞民兵的「若開邦自治」要求。
這導致羅興亞民兵多次攻擊佛教徒。緬甸1982年頒布新國籍法,要求少數民族證明先人在1823年前就取得國籍,約百萬羅興亞人因此被剝奪國籍。
2012年羅興亞民兵再度與緬軍衝突,加上激進佛教徒漸增,羅興亞族的遷徙、就業權等被剝奪,被迫大舉逃往至孟加拉等鄰國。
雙方的衝突自2016年10月「阿拉干羅興亞救世軍」出現後進一步加劇,大批羅興亞人慘遭迫害被迫逃亡,緬甸軍方則被指發動一場「種族清洗」。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