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是「羅興亞人」!! 為何緬甸人反對國際的這一稱呼? 原來……

木易| 2017-09-11| 檢舉

緬甸人反對使用「羅興亞人」稱呼若開邦伊斯蘭教徒

 

緬甸種族佛教保護聯合會的僧侶和支持者四月廿八日在仰光遊行反對羅興亞人。(圖片來源:法新社。)

 

在國際一片撻伐聲中,其實緬甸政府一直反對使用「羅興亞人」稱呼「若開邦伊斯蘭教徒」。

為何緬甸人(包括翁山蘇姬)反對使用「羅興亞人」或「孟加拉人」,而以「若開邦伊斯蘭教徒」和「若開邦佛教徒」形容我們外人口中的「羅興亞人」?

緬甸若開邦的伊斯蘭少數群體自認為羅興亞人。從前的政府曾堅持將羅興亞人等同為孟加拉人,意指他們是來自鄰國孟加拉的非法移民,儘管許多羅興亞人事實上已在緬甸居住了幾十年。

「若開邦社會網絡」蘇南(Soe Naing)說,他們在去年七月三日於當地的幾個鄉鎮抗議,包括致函總統反對新稱謂。

組織這場抗議的蘇南告訴天亞社:「因為他們是『孟加拉人』,我們不接受新的稱呼,所以透過集會表達強烈反對。」

仰光民主和人權黨主席吳覺敏(Kyaw Min)告訴天亞社,政府應為伊斯蘭少數群體爭取平等權利,而不是強調描述他們的稱呼。

二零零五年,吳覺敏因參與翁山蘇姬的民主運動而被判四十七年有期徒刑。他表示對翁山蘇姬寄予厚望,但她對羅興亞問題保持「謹慎與沉默」,令他傷心。

佛教強硬派「若開民族黨」六月下旬曾發表聲明,拒絕政府的新稱呼。

民族黨主席埃努盛(Aye Nu Sein)告訴天亞社:「我們認為新政府企圖對若開邦人的少數群體和孟加拉人一視同仁。」

羅興亞社運人士覺拉昂(Kyaw Hla Aung)來自緬甸西部實兌附近的難民營。他表示群體認為自己是羅興亞人,所以不接受政府的新稱呼。「如果接受『若開邦伊斯蘭教徒』的稱呼,我們擔心會失去羅興亞人的身分及真實的歷史。」

對羅興亞少數群體的仇恨和偏執已深深紮根在若開邦。

近年來,由佛教高僧領導的「緬甸種族佛教保護聯合會」等民族主義強硬派團體勢力日增。自二零一二年以來,反伊斯蘭暴力造成幾十人死亡,逾十二萬伊斯蘭羅興亞人被迫住在類似種族隔離的骯髒營地。

「羅興亞人」僅僅意指「羅興亞居民」,即若開對早期伊斯蘭教徒的稱呼。

據二零一五年六月的《經濟學人》報道,伊斯蘭教徒可能在八世紀時抵達當時的阿拉幹王國(現為若開邦)。他們是來自中東的海員和商人,於十七世紀,與成千上萬的孟加拉伊斯蘭群體,一起被當時掠奪成性的若開人俘虜。

【完】天亞社英文新聞:

Government instructs against using 『Rohingya』 or 『Bengalis』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63212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