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日本人口的密度為348.3人/平方公里,中國每平方公里不到146個人。
雖然日本的人口密度接近中國的3倍,我們依舊可以看到日本擁有各色各樣的一戶二層以上建築, 其中有和式舊居, 有美式大宅, 設計很帶感的別墅, 全鋼結構的玻璃房...不僅容積率小,普及率也很高。為什麼日本的人口密度大於中國,卻流行容積率小的二層建築?而中國人卻只能住在公寓呢?
容積率又稱建築面積毛密度,是指一個小區的地上總建築面積與用地面積的比率。
對於開發商來說,容積率決定地價成本在房屋中占的比例,而對於住戶來說,容積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適度。
一個良好的居住小區,高層住宅容積率應不超過5,多層住宅應不超過3,綠地率應不低於30%。但由於受土地成本的限制,並不是所有項目都能做得到。一般來說,容積率越低,居民的舒適度越高,反之則舒適度越低。
根據日本的建築基準法(建築基準法),地皮的建築面積(建ぺい率)和容積率(容積率)都有明確規定。以60%的建築面積和150%的容積率來考慮的話,如圖,一般住宅都會變成這樣的2層建築。、
日本的土地私有制是根本原因。
它將土地變成個人財產的一部分。當土地變為公有,大家沒有自己的土地,就只能選擇購買/租賃現成住房,而政府作為土地的實際所有者,選擇集中住宿的方式亦可便於管理。
日本郊區的交通及配套設施的便捷也讓日本的鐵路交通極其發達。
小鎮基本都以車站為中心,坐火車比地鐵更方便,從日本周邊的衛星城市抵達東京站只需要30分鐘。因此在日本不會出現像國內如此大的城鄉差距,人們也沒有必要都集中在大城市中心區域生活,從而更好地利用城市周邊廣闊的土地居住。
反觀中國,我國的城市開發模式具有耕地紅線,放棄了農村宅基地獨門獨戶(容積率低的二三層獨棟)居住習慣,在過去十餘年的重工業化浪潮中,中國的農民將人類歷史上開採規模最大的化石燃料和礦石資源固化為數億套200平以上的獨棟,造就了全球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鋼筋水泥獨棟群。
2016年,中國城鎮化率56%,而城鎮建成區面積是5萬平方公里,是農村居民點16萬平方公里的1/3。中國大城市留下大片預留區,功能區也非常集中,而容積率高的土地出讓金也隨之而高。中國的城市居民無法在城市中自持土地自建小樓,開發商也不可能在城市中開發超低容積率加高密度的住宅區,從源頭減少了出現低容積率住宅的可能性。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