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飛豬觀察
日本19日利用H2A火箭將導航衛星「引路」3號送入預定軌道,日本計劃今年再發射「引路」4號,初步構建一個擁有4顆衛星的衛星導航系統,并力爭到2023年進一步擴充到7顆衛星。
現在日本在衛星定位方面完全依賴美國的GPS系統,日本政府希望建立能兼容美國GPS並能提高定位精度的自有衛星定位系統,未來實現不依賴美國GPS的獨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根據設計,日本這套系統的定位誤差能夠達到6厘米以下,精度高於美國GPS。
這個定位是要和全球四大衛星定位系統進行競爭,他的對手分別是美國的GPS、歐洲的伽利略微型飛彈系統、中國的北斗導航衛星系統和俄羅斯的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只是日本是否具備這樣強大的競爭實力呢,日本的媒體倒是很有信心,日本NHK電視台稱,中國和印度等國正在研發與GPS、全球定位系統具有相同功能的衛星,今後,有可能與日本形成競爭局面。
美國的GPS空間部分是由24 顆工作衛星組成,它位於距地表20 200km的上空,均勻分布在6個軌道面上(每個軌道面4 顆) ,單機定位精度優於10米,採用差分定位,精度可達厘米級和毫米級。
目前GPS系統提供的定位精度是優於10米,而為得到更高的定位精度,我們通常採用差分GPS技術:將一台GPS接收機安置在基準站上進行觀測。根據基準站已知精密坐標,計算出基準站到衛星的距離改正數,並由基準站實時將這一數據發送出去。用戶接收機在進行GPS觀測的同時,也接收到基準站發出的改正數,並對其定位結果進行改正,從而提高定位精度。差分GPS分為兩大類:偽距差分和載波相位差分。
歐洲伽利略系統是歐洲計劃建設的新一代民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按照規劃伽利略計劃將耗資約27億美元,系統由30顆衛星組成,其中27顆衛星為工作衛星,3顆為候補衛星,衛星高度為24126公里,位於3個傾角為56度的軌道平面內,該系統除了30顆中高度圓軌道衛星外,還有2個地面控制中心。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空間段由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中國計劃2012年左右,「北斗」系統將覆蓋亞太地區,2020年左右覆蓋全球。中國正在實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已成功發射16顆北斗導航衛星。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可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並具短報文通信能力,已經初步具備區域導航、定位和授時能力,定位精度10米,測速精度0.2米/秒,授時精度10納秒。
GLONASS於1982年10月2日開始啟動,由衛星星座、地面監測控制站、用戶設備3部分組成。GLONASS系統的衛星星座由24顆衛星組成,均勻分布在3個近圓形的軌道平面上,每個軌道面8顆衛星,軌道高度19100公里,運行周期11小時15分,軌道傾角64.8°,「格洛納斯」導航系統目前在軌運行的衛星已達30顆。
另外日本提到的印度衛星飛彈系統,根據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設計方案,這7顆導航衛星完成組網後,將能為印度及其邊境周邊1500公里範圍內的用戶提供精確定位、導航及授時服務。計劃於2013年到2015年,發射7顆國產地球同步軌道導航衛星。
其中印度計劃在南北極上空各發兩顆衛星,在地球中部近赤道的上方發射3顆導航衛星,從而實現全天候晝夜覆蓋印度及其周邊約1500公里範圍的較為精確的衛星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第二步是從「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向印度版「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邁進。據悉,印度計劃在2015年前後初步建成國產的IRNSS後,再發射大約10顆導航衛星,最終形成印度版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60944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