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小孩誤將老鼠藥當零食分發給同學吃,致多人生病入院
孩子誤食的鼠藥。(受訪者提供)。
大洋網訊 近日,四歲半的娟娟(化名)和瑞瑞(化名)在福田一家培訓機構上舞蹈課,課間休息時,班上的一位小夥伴樂樂(化名)分享「糖果」給小朋友,結果娟娟、瑞瑞、樂樂三人被緊急送院治療,原來這瓶「糖果」其實是驅鼠粉。經過洗胃觀察後,3個孩子身體都恢復了正常。事發過程中,家長報警,民警建議家長們協商解決,可大半個月過去了,調解依然無果,分享「糖果」的孩子家長被指敷衍。
給同學分的「糖果」竟是驅鼠粉

娟娟今年四歲半,媽媽楊女士表示,女兒在小區樓下的一家舞蹈培訓機構學跳舞,5月26日下午6時,楊女士接到父親來電,「趕緊去北大醫院」。
楊女士到北大醫院後了解了事情的詳情。當天下午5時多,課間時分,樂樂給同學們分「糖果」吃,她從自己書包內拿出一大袋類似零食的物品,將袋中的5個黃色小瓶分給同學們。其中一個小朋友因為打不開瓶蓋,讓她外婆打開瓶子,外婆看不清瓶上的字,遂找到老師。
老師拿到瓶子後一看,嚇了一跳,瓶子上寫著「驅鼠粉」。隨後老師趕緊詢問排查,發現娟娟和一個叫瑞瑞的小朋友吃了一顆,樂樂表示自己也吃了。
老師與家長聞聽都被嚇壞了,老師急忙摳孩子的喉嚨,對小朋友進行催吐,並且立即通知家長並趕緊將三個孩子送往北大醫院與兒童醫院進行治療。
誤食孩子凝血功能出現異常
在北大醫院,娟娟洗胃時被發現有出血狀況,孩子發燒到37.6℃。楊女士說,在急診查了女兒的肝腎功能、電解質、心肌酶等各項指標,結果發現孩子的凝血功能出現了異常。
從楊女士提供的視頻可以看到,孩子吃的黃色瓶子裡是白色的顆粒藥品,瓶子外面標籤是「正宗驅鼠粉」,說明寫著「本品採用中草藥配方,對人、家禽、牲口無毒無害!」又提醒「但不能吞食,請放在小孩子接觸不到的地方」。
在給娟娟洗完胃後,楊女士怕還有殘留,要求醫生留樣,請法醫檢查鑑定。之後北大醫院的醫生讓孩子轉院到深圳兒童醫院繼續治療。
在兒童醫院,醫生立即展開會診,給孩子注射維生素K1,次日凌晨2時左右,孩子再次檢查結果顯示正常,娟娟當天下午6時多出院。
楊女士告訴記者,當天在北大醫院,樂樂家長一直強調,驅鼠粉「無毒無害」,娟娟洗完胃後,娟娟爸爸報了警。沙頭派出所民警趕到建議雙方民事調解。
街道辦已介入 調解暫無果
樂樂為何能從書包里拿出驅鼠粉?驅鼠粉是從哪兒來的?昨天楊女士打了個電話問樂樂媽媽,在電話那頭,樂樂媽媽說:我把驅鼠粉和菜都放菜籃子裡了,孩子具體怎麼拿到的,自己也不太清楚。
6月9日,楊女士夫婦和瑞瑞媽媽一起到沙頭派出所查詢案件進展,民警出面調解,但面對每家1萬元的賠償要求,樂樂媽媽說她老公不在場做不了主,並約了當天下午再到派出所調解,但是到了約定時間,樂樂家長也沒出現。目前,沙頭街道辦已經介入調解,為雙方指定了一名律師。「我需要他們一個道歉。」楊女士表示。
記者就此事諮詢了第三方律師張興彬。他表示,這是一起典型的民事糾紛,由此產生的醫療費、護理費及家長的誤工費等,涉事孩子家長需要承擔,因為孩子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如果對方家長態度仍然敷衍,協調無法達成結果,娟娟家長和瑞瑞家長可以提起訴訟。


醫生提醒
1~4歲幼童好奇心重
家長務必保存好藥品
「兒童藥物中毒高發年齡是1~4歲。」深圳兒童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宋萍介紹,「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奇心非常重,一些藥品的色彩、形狀及甜味糖衣對他們都有極大吸引力,如果儲存不當,孩子可以拿到,就很容易把藥片當作好吃的糖豆誤食。」
宋萍建議,家長千萬別用飲料瓶、餅乾盒、糖果罐存放藥品及化學品。「如果孩子發生誤食,劑量小發現早的話,家長第一時間要給孩子催吐」,醫生建議,接著要將孩子送往醫院徹底洗胃,觀察凝血功能等各項指標,確定中毒成分,服用特效藥,如果無特效藥,就要進行針對性治療。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