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FBI情報!! 卡達斷交風波 俄駭客疑是黑手~~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7日報道,美國聯邦調查局近期派出一個調查組前往卡達首都多哈,協助卡政府調查卡達通訊社遭黑客攻擊一事。
聯邦調查局官員通報調查進展時透露,他們懷疑俄羅斯黑客入侵卡達通訊社網站並植入虛假新聞,進而引發中東多國與卡達斷交的風波。
CNN7日報道,美國安全部門目前收集到的情報指向了俄羅斯黑客,認為他們是上月攻擊卡達通訊社、植入假新聞的幕後黑手。
報道稱,美國政府官員認為俄羅斯此舉似乎意在離間美國及其盟友。近幾個月,法國、德國和其他國家的選舉期間都出現了疑似俄方發起的網絡攻擊,包括植入虛假新聞報道。
多國與卡達斷交漫畫(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附錄篇) 「假新聞」引發斷交事件 誰「黑」了卡達?(圖)
沙特、阿聯和巴林等國與卡達斷交以來,事件持續發酵。據稱,此次斷交事件的導火索是一條關於卡達埃米爾塔米姆·本·哈馬德·阿勒薩尼的「假新聞」。 卡達政府通訊辦公室主任於次日闢謠說,卡達新聞社網站「遭到了不明實體的黑客入侵」。有人猜測,卡達新聞社網站黑客入侵可能是伊朗一手策劃的。到底是誰引爆了這條導火索?斷交事件的背後折射了沙特和伊朗怎樣的角力?媒體邀請了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研究員潛旭明為此撰文分析。
6月5日,巴林、沙特、阿聯、埃及四國幾乎在同一時間宣布與卡達斷絕外交關係,隨後葉門和馬爾地夫也加入了「斷交陣營」。隨後,模里西斯也表態與卡達斷交。與此同時,阿盟也發出聲明,開除卡達。沙特此時發動針對卡達的斷交潮,從表面上來看是沙特針對卡達的,其實背後矛頭直指伊朗。
沙特和伊朗的矛盾由來已久
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沙特和伊朗關係始終不睦。近年來,沙特、伊朗從插手敘利亞內戰至葉門內戰,從相互指責對方支持恐怖組織到在石油生產問題上頻頻發力,雙邊關係進入外交強硬對抗、軍事上幕后角力的惡性循環。沙特和伊朗外交對抗既有兩國歷史恩怨,也是伊斯蘭教派別爭鬥、地區主導權之爭、大國介入中東事務以及地緣政治格局新變化等現實矛盾交織的結果。雙方對抗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卡達被指責支持恐怖主義漫畫(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第一,沙特朝聖踩踏事件的負面效應。沙特麥加是伊斯蘭教的著名聖地,每年9月,世界各地的上百萬穆斯林都會赴麥加朝聖。但是,2015年沙特朝聖期間,距離麥加3英里的米納(Mina)發生嚴重踩踏事件,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據沙特官方公布的數據,事件中約有700人死亡,其中包括約200名伊朗人。伊朗至今耿耿於懷,認為沙特應對此事負責。2016年5月,伊朗政府對外宣布,由於交通和簽證問題未能妥善解決,伊朗穆斯林將不參加在沙特的朝聖。
第二,沙特處決什葉派領袖引發與伊朗斷交。2016年1月2日,沙特以反恐罪名處決了47名所謂的恐怖分子,其中包括沙特籍什葉派領袖尼姆爾。此舉引起伊朗強硬派及其擁躉的強烈反彈,伊民眾圍攻沙特駐伊朗使館和領館。沙特次日宣布中斷與伊朗的外交關係。隨後沙伊斷交危機的溢出效應顯現,蘇丹、巴林等沙特盟友相繼宣布與伊朗斷交,阿聯也降格與伊朗的外交關係。
第三,石油生產問題上矛盾尖銳。自2014年以來,由於全球經濟下滑、頁岩氣產量快速上升以及世界能源消費大國對石油依賴逐漸下降,世界石油價格大幅回落,產油國財政收入銳減。世界主要產油國組織歐佩克(OPEC)計劃集體減少石油產量,以提升石油價格。2016年4月,OPEC和非OPEC產油國在多哈舉辦關於減少石油產量的會議,會上伊朗抵制減產,沙特因此也拒絕減產。
第四,在葉門和敘利亞沙伊進行代理人戰爭。沙特和伊朗根據教派原則支持葉門、敘利亞不同武裝組織。2015年3月初,沙特聯合摩洛哥、埃及、約旦、科威特、巴林、阿聯、卡達以及蘇丹8個遜尼派掌權的國家,發動了「果斷暴風行動」,對葉門境內的什葉派胡塞反政府武裝組織實施軍事打擊。
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薩勒曼(圖片來源:新華網)
沙特新任國王薩勒曼上台以來,徹底更換了前任的行政班底,外交政策的重心也轉向葉門問題,對胡塞武裝開戰,與土耳其關係也從敵對變為戰略同盟。在利比亞問題上,沙特新政府也轉向消極介入的中立態度。在與埃及關係上,沙特不再像阿卜杜拉國王時期一樣無條件地支持埃及現政權。然而,葉門戰事進入互有攻守、僵持反覆的拉鋸戰模式,耗費大量財政開支,加之油價大幅下跌,導致沙特預算赤字攀新高。另一方面,俄羅斯軍事介入敘利亞,使一度風雨飄搖的巴沙爾政權轉危為安。
卡達為何惹惱沙特?
目前,沙特等國與卡達斷交的公開的理由是卡達支持極端主義與恐怖主義。不過,背後的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四個:第一,卡達與伊朗的走近惹惱沙特。近年來,卡達與伊朗越走越近,甚至與伊朗在政治與安全上開展合作。卡達埃米爾認為伊朗是一個伊斯蘭大國,且在地區發揮積極作用,他批評沙特的對抗伊朗政策路線。第二,兩個伊斯蘭路線的分歧。沙特在對待穆斯林兄弟會、真主黨、哈馬斯等伊斯蘭組織方面的態度與政策卻與以色列、美國無異,近年來沙特還將穆兄會與真主黨列為恐怖組織。而卡達認為沙特對政治伊斯蘭的政策已經異化,走向極端。第三,兩國內外政策路線形成了明顯反差。卡達在地區樹立了一個開明、民主的新形象和新模式,而沙特因循守舊,依然是地區保守派的大本營。年青的卡達埃米爾與沙特、阿聯的兩位年青的穆罕默德王子在治國理念以及地區治理方式上有著根本的理念分歧。第四,儘管卡達、沙特和阿聯都是海合會成員國,卡達認為沙特和阿聯長期敵視自己。卡達當局允許婦女開車,允許外國人飲酒,沙特把卡達視為地區麻煩的製造者。阿聯禁止穆兄會在其境內活動,而卡達支持穆兄會,因此阿聯對卡達也不滿。
卡達埃米爾塔米姆·本·哈馬德·阿勒薩尼
卡達的埃米爾塔米姆現年37歲,其外交政策的優先選項是搞好和美國的關係、極力避免和伊朗的衝突。卡達的北部天然氣田緊鄰伊朗的南帕爾斯天然氣田,這片油氣田是世界上儲量最為豐富的海上油氣田之一,這塊天然氣田不但可以使卡達成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高的國家之一,而且也可以使伊朗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卡達擔心與伊朗發生衝突會影響天然氣田的收益。
沙特宣布與卡達斷交,禁止卡達的飛機從其領空飛過,關閉陸上通道,停止卡達的船隻從沙特的水域通行。作為回應,伊朗則宣布允許卡達使用伊朗的3個港口來接送所需的進口食品。這一行動確認了沙特和阿聯所猜想的卡達的背叛(通伊朗)。
一名男子經過卡達航空在沙特分部(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斷交事件源於不久前一條所謂的「假新聞」報道,5月24日,黑客入侵卡達通訊社,編造了一個假新聞,稱國家元首埃米爾在一場軍方慶典上的講話,表示「阿拉伯國家沒有原因敵視伊朗」。這一假新聞加上先前卡達支持穆兄會、哈馬斯,以及卡達和以色列的關係不錯。種種因素疊加,導致沙特和阿聯的官方媒體認為「假新聞」是真的。於是立即引起一些阿拉伯國家不滿,外交風波驟起。沙烏地阿拉伯、阿聯、埃及等國宣布,自5月24日起屏蔽卡達媒體,其中包括「卡達半島電視台」。
卡達政府通訊辦公室主任於次日闢謠說,卡達新聞社網站「遭到了不明實體的黑客入侵」,「一份被歸於本國埃米爾謝赫?塔米姆?本?哈馬德?艾勒薩尼殿下的假聲明被刊發了出來」。卡達新聞社已將遭入侵後發布的不實信息刪除,並轉發卡達外交部的官方聲明,否認從沙特、埃及等國召回大使。但是沙烏地阿拉伯、阿聯、埃及等國屏蔽卡達媒體,以致後來這些國家看不到卡達通訊社遭黑客入侵的報道。不過目前,卡達已經邀請美國中情局介入調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電視台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道稱,華盛頓懷疑俄羅斯間諜入侵了挑起地區醜聞的卡達通訊社。
有人猜測,卡達新聞社網站黑客入侵可能是伊朗一手策劃的。在5月20-21日在沙特舉辦的峰會上,美國總統特朗普會見了沙特國王薩勒曼及其他伊斯蘭國家的首腦。特朗普支持海灣國家反對伊朗的立場激怒了伊朗,伊朗想辦法使海灣國家內部分裂。6月3日,巴林政府巴林外交部長的推特也被黑客入侵,巴林政府指責這一行為是什葉派所為。有人猜測這也是伊朗所為。
卡達斷交事件的走向
與2014年卡達-沙特危機相比,這次危機是更加嚴重,表明了兩國矛盾的公開化。卡達斷交事件對地區安全與穩定,地緣政治格局都將產生重要影響。首先,這一事件會危及海合會的前途,使海合會的凝聚力減弱。其次,沙特的領袖形象受到削弱。第三,海合會內部分裂使伊朗成為這場地區危及的最大贏家。
卡達對四國斷交決定表示遺憾,但是稱不會採取對等措施。但如果沙特和卡達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的話,不排除卡達加入伊朗的一邊。如果這的話,根據伊朗的要求,卡達有可能會敦促美國撤出卡達的軍事基地。
為了避免出現不利的局面,美國可能會出門調停沙特與卡達的關係。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呼籲波斯灣國家應保持團結,努力化解分歧,但認為事件不會影響各國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的努力。他表示:「我們鼓勵各方聚首商討,我們也樂意協助他們化解分歧,我們認為GCC(海灣合作委員會)保持團結是重要的。」 美國駐卡達大使Dana Shell Smith在社交媒體上稱,美國政府支持卡達在切斷恐怖主義資金鍊中所做出的努力,並感激卡達在反IS聯盟中所扮演的角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52911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