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疑似與130名青少年連續自殺死亡的事件有著極深的關聯
主創人菲利普•布迪金已被捕,但「藍鯨」依然在世界多地出沒

「藍鯨」遊戲運用了經典的共情心理效應
「藍鯨」遊戲的參與者在執行指令時,還可能已經處於精神上的輕度催眠(輕微催眠)狀態
易被暗示的人格特質容易陷入「藍鯨」遊戲
包括我國在內的全球多個國家已採取了嚴控措施,消滅「藍鯨」的生存土壤。
每天凌晨4點20分要醒來,看各種血腥絕望的視頻,聽來自地獄一樣黑暗的音樂,夾雜著各種慘叫和哭泣……
2017年上半年,這款叫做「藍鯨」的死亡遊戲在中國社交網絡中顯現身影,一些人甚至加入其中開啟了自己的「冒險」之旅。
這是一款來自俄羅斯的死亡遊戲,其通過社交群,利用青少年追求刺激的心理,誘導叛逆、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在50天內完成各種各樣的自殘任務,挑戰自己的極限,最終誘導青少年參與者自殺。
一款簡單的網絡遊戲會誘導人自殺?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然而,這款遊戲就是這麼邪惡。

「藍鯨」疑似誘導100多名青少年自殺「藍鯨」網絡遊戲最早於2013年就開始在俄羅斯的網絡空間出現,其由22歲的俄羅斯人菲利普·布迪金(Philipp Budeikin)創建。他曾經是一名心理學系學生,因為在學校期間行為不檢被驅逐出大學。但是沒有人料到,他還是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開發出了誘導人自殺的「藍鯨」遊戲。
菲利普·布迪金的惡行被引起關注是在2016年。當年的2月27日,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兩名少女從14層的高樓跳下,結束了她們年僅15載的生命。俄羅斯警方在經過調查後,發現兩名少女的死亡並不是單純的跳樓自殺這麼簡單,她們受到了「藍鯨」遊戲的直接誤導。
在深入的調查中,局面越來越可怕。俄羅斯警方懷疑二人的死亡和2016年開始、接近130名青少年連續自殺死亡的事件有著極深的關聯。這些死亡者中,80起自殺現場都有視頻記錄,並且全部被上傳到了東歐最大的交友社區網站Vkontakte上。 經過抽絲剝繭的調查,警方終於確認他們與數年前就出現在俄語網絡上的「藍鯨」遊戲有關。
警方的調查顯示,在2013-2016年期間,菲利普·布迪金曾在網絡組建了8個小組來引導青少年自殺。
「藍鯨」遊戲主創人菲利普·布迪金(圖片來自網絡)
主犯被捕,但邪惡仍在繼續菲利普·布迪金眼神陰冷,具有充分的反社會人格特徵,對於死者沒有絲毫同情心。2016年末被捕後,他表示他的目的是為了「清理」社會,是在向被認為沒有價值的人推銷自殺。

不過他並沒有承認130名青少年的死亡都與他有關,他說一共就17個,另外還有28個準備去死。不管「藍鯨」遊戲直接導致死亡的人究竟有多少,菲利普·布迪金都顯現出了足夠的邪惡。
他的做法是通過「藍鯨」遊戲對參與者造成精神折磨,使他們產生巨大的心理負擔和情緒問題,控制不住地想要自殘,或者走向自殺之路。遺憾的是,玩「藍鯨」遊戲的人在開始並沒有認清他這種邪惡的面目。
尤為嚴重的是,「藍鯨」並沒有隨著菲利普·布迪金的被捕而沒落,目前這個遊戲已經蔓延到世界很多國家,並受到眾多青少年的紛紛「仿效」。阿根廷、智利、巴西等地都有未成年人因參加「藍鯨遊戲」後自殘甚至死亡。為此,包括我國在內的全球多個國家都採取了嚴控措施,或向家長發出了警示。
遊戲玩家在自己身體上刺出的鯨魚圖案 (圖片來自網絡)
利用共情心理效應和輕度催眠術實施洗腦不管從哪個角度看,「藍鯨」遊戲都充滿了邪惡:參加者必須完成50個任務,為期50天,最初的任務只是要求參與者在凌晨4點20分醒來,或者看一整天恐怖電影。後來的任務越來越怪異,包括在自己手臂上用刀劃出一條藍鯨,質問自己生存的意義等。在進行的過程中,任務的規格會越來越高,難度也會越來越大。到第50天,參加者就會接受到自殺的最終任務,並且完成了這步,藍鯨遊戲才會正式通關結束。
調查顯示,玩「藍鯨」遊戲的主要群體是10多歲的青少年,其中以14左右的青少年為主。讓很多人不解的是,為何有這麼多青少年會循著這個遊戲進行到底?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尹文剛表示,這與10多歲青少年的群體心理特點有很大的關係。對青少年而言,10幾歲是一個心智快速發展的階段,但在另一個方面,也是最容易出現叛逆思想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很多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主見,但由於自己的思想意識還不成熟,也容易被人誤導。
「大腦額葉是與智力密切相關的重要腦區,對人的思維活動與行為表現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從大腦科學的角度而言,我們人類的大腦額葉要到25周歲左右才發育成熟,在此之前的青少年因為額葉的相關腦結構發育不完善,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洞察力、情緒管理能力等都不夠,更容易受到共情心理效應的影響。」尹文剛說。
共情心理效應也叫同感心理效應,其由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提出,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一般被用於心理諮詢和治療。在這種治療中,治療者可以藉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並把自己的共情傳達給對方,影響對方並取得反饋。

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掌握好共情心理效應一般就會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但不幸的是,在「藍鯨」遊戲中,共情心理效應卻被邪惡的菲利普·布迪金利用了,擁有心理學專業知識的他將其作為了擊潰參與者心理的利器。
調查顯示,一些參與「藍鯨」遊戲的女孩通常沒能從家長那裡得到足夠的愛和關注。菲利普·布迪金恰恰利用了這一點,假裝在網上給她們提供支持和關愛,並一步步將她們領入歧途。在取得信任以後,他就通過遊戲給其下達一些任務,並對其實施洗腦的行動,直到完全聽命於他的指令。不管他提出什麼樣的要求,她們都會遵從。
十分荒唐的是,菲利普·布迪金被關入監獄以後,俄羅斯監獄還收到了無數年輕女孩寫給他的求愛信,他的控制能力之強由此可見一斑。
尹文剛另外告訴記者,像「藍鯨」遊戲的參與者,有時在執行一些指令時,實際上已經處於精神上的輕度催眠(輕微催眠)狀態。在心理學中,這種輕度催眠狀態的人意識清醒,潛意識部分開放,但身份意識模糊,心理防衛降低,容易被控制。尹文剛及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沈政均表示,在「藍鯨」遊戲中,菲利普·布迪金肯定實施了輕度催眠術。
易被暗示的人格特質容易陷入「藍鯨」遊戲玩「藍鯨」遊戲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陷入歧途。一些玩家接觸過後覺得玩法過於荒誕,在遊戲的初期就停下來退出了,但是有的就徹底沉淪到其中了。
菲利普·布迪金後來在供述中說,他的辦法就是尋找最容易被他操縱、心理防線最容易被突破的孩子。這些被他盯上的孩子,會被拉進一個更小的團體之中。在他們看來,能夠進入更小的團體中,應該是一種榮耀,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身處險境。
在現實中,不少青少年總是很喜歡新奇的事物,稀奇古怪的事情總想去嘗試一下。但是像「藍鯨」這樣的遊戲,沈政表示,具有容易被暗示人格特質的人,是根本就不能進行嘗試的。因為在嘗試的過程中,他們非常容易受到誘導,最終被洗腦,一步步滑入危險的境地。
容易被暗示人格特質目前並沒有引起很多人的重視,沈政說,這種特質的人容易受到心理暗示,常常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這種暗示發生的心理機制是,外界影響在不知不覺中滲入到個體的內心,在潛意識層面形成一種心理傾向,從而轉化為心理能量支配個人的行為或心理。
一般而言,性格內向、敏感的人更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響。當他們生活不順心、渴望得到解脫的時候,極容易受到他人的操縱和控制,也容易相信異端邪說和「走火入魔」。在「藍鯨」遊戲的受害者群體中,幾乎所有人都表現出了這樣的特徵。
因此,沈政建議,對家長而言,平時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和人格特質。「判斷的方式往往也很簡單,比如一個孩子臉上有一個痘痘或者疤什麼的,如果有人說她這樣不好看,孩子立馬就感到痛苦和悲傷,總是想著要把臉上的東西弄掉,有時甚至用手去扣,並且一直為這樣的問題而糾結不已,這樣的孩子就具有容易被暗示的特點,他們要是接觸『藍鯨』這樣的遊戲,就容易沉迷其中。另外對於性格內向的人,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動向和一些日常行為。」
同時,易被暗示的人格特質在女性群體中更為普遍,這也是「藍鯨」遊戲中受害者主要為女孩子的重要原因。
消滅「藍鯨」邪惡作用的土壤沈政表示,對「藍鯨」這類對青少年存在嚴重誤導作用、威脅他們身心健康的網絡遊戲,最為關鍵的是要消滅其存在的土壤。
北京市文化行政執法總隊網絡執法隊的石鐵說,「藍鯨」遊戲本質上並不是傳統的網絡遊戲,它通過建立社交,在引誘和教唆中把青少年引向歧途。因此,這樣的網絡遊戲必須予以封殺。
最近一段時間,在了解到「藍鯨」遊戲已經活躍於我國的網絡空間以後,為了防患於未然,阻止該遊戲在國內的蔓延並發生悲劇,騰訊、百度、新浪等一些網際網路公司都採取了相應的行動。
比如騰訊的安全團隊在5月6日就開始以「藍鯨」以及其他一些相關的關鍵詞對QQ群進行了徹底排查,對有12個疑似相關的QQ群進行了處理。目前,典型的關鍵詞包括「藍鯨」遊戲、「藍鯨」死亡遊戲、「藍鯨」挑戰、「4點20叫醒我」等。記者發現,最近百度和新浪微博也對「藍鯨」的相關關鍵詞和遊戲進行了過濾。
但是石鐵認為,針對「藍鯨」的封堵行動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有關部門一定要根據要求做好查刪工作,並嚴禁遊戲公司炒作、打擦邊球,開發命名此類遊戲,另外還要督促相關平台擴大關鍵詞的屏蔽範圍,嚴禁網絡動漫企業傳播類似不良文化信息,嚴禁提供「藍鯨」遊戲網絡直播等。
尤為值得警惕的是,目前俄羅斯警方認為,「藍鯨」遊戲的操控者,除了菲利普·布迪金以外,應該還有其他核心人物。當前警方正在努力搜捕更多與此有關的嫌犯,這種局面也值得我國高度重視,不能小看「藍鯨」的危害。
尹文剛說,如果沒有了誤導的土壤,青少年被誤導自殘、自殺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但是他也表示,當前我們的視野也不能僅僅停留在「藍鯨」上,凡是具有類似誤導作用的遊戲、視頻以及書籍等都應該摒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50898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