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法國大選揭曉,打著不左不右旗號的馬克龍當選,5月9日,我們領導人和法國新當選總統進行了通話。通話中,新當選總統馬克龍一句「將繼續奉行積極友好的對華方針」的表態,基本可以明確法國換屆新政府後,中法關係還會在現有的基礎上繼續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5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宣布,美方認識到一帶一路的重要性,將派出代表參加此次論壇。這個消息一出,也在國際社會引起震動。
馬克龍的當選震驚了歐洲
就在5月12日,還有一場展示西方陣營大聯合,大團結的軍事演習要進行。這就是被日本媒體高調炒作,將要在關島舉行的美英法日聯合軍演。可有趣的是,偏偏就在這天(12日)的關鍵時刻,法國一艘雙體登陸艦在靠近岸邊的地方擱淺。而這艘軍艦沒有撞到珊瑚礁,也沒有燃油溢出,還沒有人受傷,但演習卻「已經被無限期推遲。」
一切就是這樣的恰當,在恰當的時候,出現個恰當事故,再做出個恰當的決定,一切是恰到好處的皆大歡喜,這不就是5月14日,中國主辦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恰好開幕了。
天算乎,人算乎,看來這其中「人算」的成分更大一點:
法國人喜聞樂見
一是法國軍艦跑到西太來顯擺,明顯是為美國背書選邊站。馬克龍新當選,我們領導人與其剛通話,新當選總統信誓旦旦的表態「將繼續奉行積極友好的對華方針」,再弄個破軍艦在這裡選邊式的晃蕩,大不合時宜,法國可能做手腳;
二是這次軍演,英國也派遣海軍直升機和70名海軍士兵搭乘「西北風」號參與部署行動。美國派團參加北京會議,和中國大搞友好,風向已變,卻還把我們英法兩國晾在這裡為你們美日站隊背書?
有英國這隻愛佔便宜的老狐狸在,這個虧不能吃,美國老大做初一,我們就可做十五,英法兩家一合計,就有可能從中搗鬼。
三是美國5月12日宣布參加「一帶一路」峰會,同日中美又公布了中美百日計劃初步成果計劃,再弄個不倫不類的演習出來,也是大不合時宜。加上英法一鬧騰。此事一出,美國順水推舟把演習「無限期推遲」。四是潮水退了,才能看出誰在裸游,小日本這一次被美英法毫不客氣赤裸裸的撂在沙灘上。跳的最高,最後摔的最脆,玩陰謀,搞鬼計,小日本哪裡是美英法的對手。
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法國就有了歐洲病夫的「美名」,甚至2012年被《經濟學人》直斥為歐洲心臟地帶的定時炸彈。其在全球的地位可從當前的敘利亞危機中美方的反應得到充分的顯現。總統特朗普僅打電話給兩位女性:英國首相梅和德國總理默克爾,而完全無視法國的存在。
馬克龍的當選震驚了歐洲
法國第一輪投票時我正在美國觀察特朗普百日新政,卻也意外地從另一個角度看到法國的衰敗:在美國幾乎看不到法國的存在,如果不是選前巴黎發生恐怖襲擊,簡直連一篇報道都找不到。投票當天出版的報紙,沒有一個關注法國大選。我去了華盛頓多個書店,也幾乎找不到有關法國的書籍,不管是政治、歷史還是文化。後來找到一本巴黎旅遊指南,書中醒目的提醒遊客一定要當心自己的錢包和物品——因為小偷實在活躍,同時避免太晚乘地鐵。
其次,則是傳統左右兩大政黨均採用黨內初選的制度有關。
菲永深陷「空薪門」,卻表示不會退選
社會黨是2012年第一次採用黨內初選。結果選出一個非常無能的奧朗德。2017年,社會黨第二次通過黨內初選的方式產生候選人,結果竟然是社會黨的造反派人物阿蒙。令人稱奇的是,沒有人格魅力、能力也不突出的阿蒙不僅得不到中間選民的支持,甚至也得不到本黨選民的支持,第一輪選舉得票率僅為屈辱的6%多一點,大多數社會黨的選民都投到了極左派梅朗雄一邊。社會黨的許多大佬如前總理瓦爾斯、現任國防部長勒德里昂,都公開支持前進黨馬克龍。但問題是何以這樣的候選人就能贏得黨內初選,從而使得社會黨完全喪失了一搏的機會?
當然即使社會黨用過去黨內精英協商的方式選出合適的人選,也由於受累奧朗德執政不力,未必能贏。但當右派共和黨也採用黨內初選的方式之時,卻直接導致了不應該的敗選。
菲永深陷「空薪門」,卻表示不會退選法國第五共和曆來就是左右兩大黨輪流執政,其他小黨根本沒有機會染指。既然奧朗德五年令人失望,那麼誰成為右派的候選人誰鐵定勝選。所以當菲永贏得黨內初選時,其民意支持率高居榜首。然而,但菲永發生「空薪門」醜聞之後,黨內初選制度的弊端就一下暴露無遺。
當菲永「空薪門」導致其支持率大幅下降時,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共和黨不能臨陣換將?為什麼菲永堅持不退仍然有其正當性?畢竟以共和黨盤根錯節、雄厚的實力,黨內更是人才濟濟,只要派出一個沒有醜聞的政治人物,僅憑其基本盤就能進入第二輪,在面對勒龐時,自然戰而勝之,重新執政。民意調查也同樣證明,如果共和黨初選失敗的於貝出馬競選時,將和勒龐一起進入第二輪。如果這樣的話,馬克龍豈能創造歷史?
馬克龍的當選震驚了歐洲
這是因為黨內初選披上了民主的神聖外衣,只要候選人堅決不退,誰也不能強行取而代之。否則,要麼造成黨內分裂,要麼新的候選人缺乏正當性,依然是敗選。2016年國民黨就有前車之鑒:也是第一次採用黨內初選的方式產生候選人,後來臨陣換將台灣之所以能換還是和中華文化重結果輕過程有關。但儘管如此,最終則是慘敗,連立法機關也是輸了個乾淨。
所以對於法國這種傳統的老牌西方民主國家,即使明明知道菲永不可能勝選,但頂著民主光環的他如果不主動退選,誰也無奈其何。假如共和黨仍然像過去一樣採用黨內精英協商的方式,不管是哪個候選人出馬,只要發生醜聞,都可能被更換。
馬克龍的當選震驚了歐洲
西方民主發展到今天,依然能看見《競選州長》的影子(看看2016年美國大選之醜陋)。對利益的激烈爭奪把本應該是政策和能力的競爭變成醜聞之爭、比爛之爭,人身攻擊和抹黑成為選舉的主要手段。各方都希望在最後時刻用醜聞一劍封喉,結果就是有能力的人要麼不出來選,要麼就折損於選舉過程中。如果再加上黨內初選的神聖光環,則必然導致菲永現象成為常態。
所以這一次法國大選最荒唐的一幕就在於:社會黨候選人阿蒙只有7%的支持率,但卻不能將他換下馬。菲永受「空薪門」打擊,勝選已無可能,但卻仍然可以繼續選下去。結果自然是不搞黨內初選的國民陣線和前進黨雙雙進入第二輪。如果不搞黨內初選就是不民主,搞黨內初選就是民主,但何以不民主最終戰勝了民主?
一是馬克龍本人對中國十分的欣賞和友好。他為了競選出版的《革命》一書,對中國讚不絕口。不僅肯定中國的經濟發展,並重視雙方的歷史資源:指出中國領導人從來沒有忘記過法國是第一個和它建交的西方國家(215頁)。
二是他首要的任務是發展經濟。放眼全球,美國、英國都在搞孤立主久,反對自由貿易和全球化,俄羅斯與歐盟的關係高度緊張,歐盟自身困境重重。所以只有中國才有可能給予它一臂之力。
三是他的自由主義經濟理念,將會和中國聯手對抗美國的反全球化、反自由貿易、反氣候變化的立場。根據中法美一個逆相關規律:即法美交惡,中法必走近。
馬克龍的當選震驚了歐洲
四是他將繼續維持對俄羅斯的制裁,法俄關係仍處於對立狀態。這不僅有助於中國面對俄羅斯時的主動地位,也令法國外交可選擇的空間不多,而不得不更依靠中國。
也就是說,他上台,法國的外交必然是全面樹敵。雖然在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上,他提出「真正的經濟戰爭是和中國」,但當時是在法德關係議題上被勒龐緊逼所致,未必是其真實的想法。事實上,一個反美、反俄、反英的馬克龍不可能同時再反中。
我們可以想見,當七月份德國G20召開的時候,所有大國都將積極向中國示好:英國是因為脫歐陷入孤立、歐盟是因為面對美國英國以及自身困境、法國則是反對除中國之外的所有大國、俄羅斯是因為面對歐盟和美國、美國則是因為只有英國一個支持者。中國則是唯一一個只有朋友(至少不是對手)沒有敵人的大國。我也相信,馬克龍第一個訪問的非歐洲國家將會是中國——除非他的政治智商出了問題。
馬克龍的當選震驚了歐洲
最後,馬克龍對達賴等議題的立場雖然不明確,但作為一個更為務實的前社會黨人,他自然會避免因為這些問題損害到法國的國家利益,特別是經濟發展。奧朗德是標準的注重意識形態的社會黨人,他五年任期內都沒有見達賴一面,更何況馬克龍呢?
不過,馬克龍雖然創造了法國大選的奇蹟,但面對體制的束縛、自己的政治實力和不利的國際環境,卻並沒有多大機會創造改變和拯救法國的奇蹟。相反,在他執政期間,法國社會將繼續空轉、分裂和內耗。可以說馬克龍贏了,但法國卻沒有贏,這很可能只是法國困境的延續,也將為五年後打破「國民陣線規律」創造條件。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50498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