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22顆和第23顆發射升空,整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經正式開始組網覆蓋亞洲,並且將在2020年左右覆蓋全球,成為第三個完成全球組網的衛星導航系統,超過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成為僅次於美國GPS和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的軍民兩用全球導航系統。軍事專家張強告訴記者,據美國《InsideGNSS》雜誌文章稱,2003年,中國承諾投資2.7億美元參加歐洲的「伽利略」全球導航衛星項目開發。但到2007年,中國突然被歐洲故意冷落,並「掃地出門」,所有「伽利略」項目的重大決策都被排除之外,理由是安全和智慧財產權等問題。當時,拉中國參與該計劃被一些人視為歐洲人的一種反美姿態,中國人感到被嚴重利用甚至是羞辱了。
20年前,因為需要一款足夠合適的衛星導航系統用來作為中國的武器制導和民間使用。中國渴望與歐洲合作「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但是在最初的合作之後,卻因為種種原因被拒之門外,最終導致中國下定決心研發出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2010年,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頻段正式採用與歐洲「伽利略」衛星一樣的PRS頻段,由於PRS頻段採取「先用先得」的規則,中國領先歐洲發射大量北斗衛星,實質上已經搶佔了歐洲伽利略衛星的幾個重要頻段,如果歐洲衛星使用同樣頻段,意味著他國對中國的導航定位衛星實施特定頻段干擾,歐洲伽利略衛星也將受到牽連。
也就是說,歐洲的導航定位衛星系統被迫使用和中國北斗系統一樣的頻段,而安全性將和中國北斗系統捆綁在一起,這讓此前瞧不起中國的歐洲人「鼻子都氣歪了」。至今為止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經發射了23顆衛星,組網覆蓋亞洲地區,而歐洲「伽利略」卻只發射了16顆衛星,遠遠落後於中國的進度。衛星導航系統除了導航,偵查以外,還有很多作用。最大的左右自然是戰略預警,在敵國導彈發射以後,衛星導航系統可以輕鬆的偵查出導彈的發射地點,發射距離和目標,從而引導攔截,對本國的傷害將減輕到最少,甚至如果面對的導彈比較少的話,還可以絲毫無損,這對於任何一個大國來說都是非常需要的技術了。
此外還可以用於武器的制導,我國的導彈技術先進,無論是導彈打擊範圍涵蓋了近則數千米,遠則上萬千米的範圍,而在這個範圍內要保證導彈的命中精度,就只能依靠衛星導航系統了,曾經我國導彈採用了GPS導航系統,但美國直接強行掐斷了系統,最終導致中國導彈失控墜海,失去了獲得勝利的機會,這就是核心技術不掌握在自己手裡的壞處。
事實上,「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即使建設完畢,也無法追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早在2009年,中國就連續發射數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直接拿下了僅次於美俄的第三優的頻率,將「伽利略」系統排擠出了最好的幾個位置,並在短短的9年裡連續發射27顆導航衛星,以平均每年3顆的速度建設了地球第二強的衛星導航系統。建成後的「北斗」導航系統能夠全球全天候監視全球地域,為中國軍隊和民眾提供衛星導航系統,在分辨精度高達0.1米的情況下,北斗系統甚至能夠看到地面上的人頭,依此更可以為中國的軍隊帶來強大的導航能力。
中國軍隊也可以像美國軍隊一樣,來一次精確的「手術刀」式打擊,將敵軍輕鬆解決,而這對於以前的中國軍隊來說是不可想像的。隨著「北斗」導航系統的逐漸建設,中國軍隊在未來的發展必然趨向於智能化,精確化和信息化打擊。而作為中國來說,最有可能的便是在2020年將部隊的機械化和信息化,電子化同步完成了,打造出一個未來軍隊,而「北斗」系統正式這其中的核心。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