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戲規則已改變,4月15日後,朝鮮半島已不是原來的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還是那個朝鮮半島。3000里江山,思密達的泡菜。
但4月15日閱兵式後,朝鮮半島,也可以說,已不是原來的那個朝鮮半島。
遊戲規則,已經發生了微妙但卻深遠的變化。
昨天的文章,說了一個段子:
有人問:美國和朝鮮現在到底咋回事?
一個神回覆:青春期遇上更年期唄!一個啥事都敢幹,一個啥事都要管。
(一)
最大的變化,其實來自於美國最憤青的總統特朗普。
幾個小看點:
1、特朗普確實將朝鮮看成了最大的國家安全威脅;
2、為了對付朝鮮,特朗普確實展現出了軍事解決的決心;
3、還是為了對付朝鮮,特朗普甚至在最看重的貿易方面,試圖與中國達成一筆「好交易」。
所以我們看到,在過去幾天,美國採取了各種震懾手段:
美國突然發動了對敘利亞的飛彈襲擊,表面看是因為化學武器;但可憐的敘利亞,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因為朝鮮,狠狠地挨了美國一頓打。
美國還在阿富汗展示了「炸彈之母」攻破地下掩體的能力,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因為朝鮮,這些極端分子,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突然成了美國牛刀下的試驗品。
不攻則已,要攻就全力出擊。
特朗普的圍攻是全方位的:
從輿論上,他公開威脅:「如果中國不打算解決朝鮮,我們就會出手解決。我就說這麼多。」
在軍事上,美國的卡爾文森號航母,突然改變從新加坡赴澳大利亞的行程,戴著一個打擊艦隊,浩浩蕩蕩北上直指朝鮮半島。
特朗普還公開說:「我們正派出一支無敵艦隊。非常強大,我們有潛艇。非常強大。比航母強大得多。」
與歐巴馬的作風相比,特朗普明顯更衝動,更好戰,更說一不二。
這其實也是他要向朝鮮傳遞的信息:
我知道你不理性,但我比你還要不按常理出牌,惹急了我,我說干就干,在敘利亞和阿富汗的轟炸,就是一場預演。
朝鮮還是那個朝鮮,但美國已經不是那個美國。
特朗普,也不再是那個希望拿漢堡招待小金的特朗普。
(二)
生死存亡之間,朝鮮似乎也被迫變得理性了。
主少國疑,大臣未附。但在過去五年中,我們看到,小金通過一系列手段,已將政權牢牢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核武和飛彈試射,遭到全世界的反對,也使朝鮮面臨一輪又一輪的國際制裁,但卻被認為是他鞏固執政地位的王牌。
這個全世界最大權在握的80後,這個讓歐巴馬最無可奈何的80後,但在特朗普上台後,還是逐漸變得審慎和理性了一些。
面對特朗普的戰略圍攻和公開威脅,雖然朝鮮公開還擊:如果美國敢輕舉妄動,朝鮮會以朝鮮式報復打擊,在敵對勢力頭頂降下「核雷轟和懲罰的閃電」,讓其嘗嘗「真正戰爭的味道」。
但在4月15日這個大日子,展示了盛大的閱兵式,但卻沒有進行外界猜測的核試驗,還是給了特朗普情緒的某種照顧。
朝鮮很清楚一點:弦可以繃緊,繃緊的弦讓各方緊張,也是對朝鮮最有利的籌碼;但如果弦蹦得太緊,一旦真斷了,那就沒法玩了。
特朗普的作風,畢竟還不是十分有把握。萬一真把他惹急眼了,萬一這傢伙真是不顧一切的蠻幹,那朝鮮政權真可能面臨一場災難。
即使讓整個半島成為焦土,但這畢竟只是威懾的結果;政權的穩固、自身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從這個角度看,小金正變得越來越成熟。
但4月15日不核試驗,未必以後就不試驗了;核試驗大新聞不發生,未必就不會其他飛彈試射新聞發生。
完全妥協,也不是他的風格。跟老特朗普,他還有的玩。
(三)
4月15日,波瀾不驚,只是雙方鬥爭的第一個回合,雙方各自給對方找了一個台階下。
戰爭的陰影還在籠罩。
小金不是廈大畢業的;特朗普也不是吃素的。
美國的更多航母打擊群,以及特朗普口中更厲害的潛艇,還在向朝鮮進發的途中。
朝鮮對核武器的開發,是朝鮮的一項戰略抉擇,也是自認為是政權存亡的關鍵,不到最後關頭,不會輕易放棄。
4月15日,特朗普會認為取得了勝利,會繼續對朝鮮保持各種攻勢,不僅僅只是在推特上。
特朗普一直對歐巴馬很鄙夷的。你看,歐巴馬不敢炸的敘利亞,我就是炸了;歐巴馬不敢惹的朝鮮,我就是要惹惹看,這個世界,還有比我更橫的嗎?
4月15日後,小金可能認為,特朗普也不過推特上放放口炮而已。我給足了你面子,但你也別欺人太甚。
隱忍也不是他的風格,閱兵式的各種武器,也不是只是表演的道具。真把朝鮮逼到魚死網破的地步,那可能是特朗普所無法收拾的結果。
過去的朝鮮半島,最大的不確定性,是朝鮮的不確定性。
但未來的朝鮮半島,最大的不確定性,卻可能是特朗普的不確定性。
兩種不確定性交纏,更增加了鬥爭的火藥味。
這是一場不對稱的戰鬥,誰都不願意展現得很理性,誰都知道,不理性是對付對方的最好武器。
但平衡打破了,在新的平衡建立前,現在確實是最危險的時刻。
4月15日,是一個轉折點。戰爭沒有發生,世界大舒了一口氣。
但這未必就是一個朝向和平的轉折點。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