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習會前達成鋪墊性共識 台灣和朝鮮籌碼已完成交易

曾洵真| 2017-04-02| 檢舉

在距離中美兩國元首會晤僅剩一周時間之際,中國官方終於公布了習近平訪美的確切消息。習近平將在4月4日至6日對芬蘭進行國事訪問後,於4月6日至7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同特朗普總統舉行會晤。

交易達成四點共識

作為世界上最大已開發國家和最大發展中國,習特會雖然有許多議題需要討論,如貿易、薩德、南海、朝核,台灣問題作為中美間的核心議題,再加上特朗普曾經在一中問題上的挑戰性表述,自然也成為避不開的議題。

此前,在今年春節前後,中美就開始在台面下努力達成交易。

2月,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對美國的訪問,以及3月美國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訪中,已經完成了對所有交易的背書。

楊潔篪(右)訪美或是充當「所有交易」的背書客(圖源:新華社)

但雙方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就雙方領導人見面議程上的談判與爭執,直到中方公布「習特會」消息前一天還在進行。

消息顯示,美中雙方達成的交易內容主要包括四點共識:

一是中國要採取更有力制裁措施管控住朝鮮,一起朝向半島無核化的方向合作、努力。

二是美國要堅持基於中美三個公報基礎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一中一台、兩個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在一個中國問題上刺激中國,包括不在近期推動對台大規模軍售等。

三是中美要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貿易關係。

四是在南海問題上,雙方都要保持克制,做好風險管控,不做激化矛盾的事情。但在中國極為關注的薩德問題上,雙方並未達成共識。

這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台灣問題。在短短几個月之內,特朗普從在Twitter上挑戰中美建交以來美方就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和蔡英文破天荒的通了電話並稱呼蔡英文為「台灣總統」,到和習近平通電話時表示願意尊重一中政策,再到「習特會」徹底回歸到美國政府傳統的一中政策,特朗普的對華政策完成了上任後的大轉身。

如果說中美存在幕後交易,朝鮮和台灣,顯然已經分別作為中美的籌碼被交易出去。

美中雙方達成的交易尚存不穩定因素

早有鋪墊 順理成章

梳理中美近幾個月的互動不難發現,這樣的交易也順理成章。今年1月9日,中國商人馬雲與特朗普舉行會晤,承諾五年內要為美國創造100萬個就業機會;緊接著,與北京高層關係密切的安邦保險董事長吳小暉在紐約密會特朗普女婿庫什納(Jared Kushner)。

農曆大年初五,伊萬卡(IvankaTrump)「代父出征」,帶著女兒來到中國駐美大使館拜年。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當時告訴伊萬卡,台灣事關中國核心利益不可以談,只要美國能尊重這一核心利益,其它一切都可以談。在促成中美領導人對話溝通方面,崔天凱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溝通作用。

再之後,2月19日起,大陸暫停進口朝鮮原產煤炭,斷絕了朝鮮最重要的外匯來源之一。

這是中美達成更嚴厲制裁朝鮮交易的具體執行,和當時發生的金正男遇刺案沒有關係。

與此同時,大選時就抨擊中國操縱貨幣的特朗普,決定「暫時不把中國列入貨幣操縱國」,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也收回了在南海問題上一些太過激烈的表述。

在此背景下,2017年2月27日,大陸國務委員楊潔篪訪美,與特朗普討論了習特會,雙方就「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達成共識。作為中國核心利益的重中之重,台灣問題的共識自然不少或缺。

再下來,便是蒂勒森日韓之後的中國行。蒂勒森在和習近平、王毅等見面時,都表示「自從超過四十年前開啟的美中關係,一路走來相當正面的關係,乃是建構在不對抗、不衝突、互相尊重、並總是尋求合作共贏之上。」

勒蒂森訪華謀求中美「相當正面關係」的鞏固(圖源:Reuters/VCG)

而不對抗、不衝突,互相尊重,合作共贏,正是習近平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三個核心要素。值得一提的是,對習近平在中美關係上的這一倡議,歐巴馬政府從來都沒有明確認同,特朗普甫一上任,就送給了習近平一個「大禮」。

「習特會」正是在這樣的複雜交易背景下登場。在從美國吃到「定心丸」後,中國也開始調整對台政策,海協會董事長陳德銘於不久前借博「鰲亞洲論壇」開始對台釋放彈性信號,就是明顯的變化和開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46458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