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特朗普聲稱中國操控匯率,全球知名評級公司標普對其大澆了一盆冷水。
標普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Paul Gruenwald表示,檢視關鍵數據後,並沒有證據顯示中國壓低了人民幣。「十年前,中國操控匯率很明顯。但回到現在,中國看來並沒有問題。」
根據美國財政部評判標準,中國不但不是匯率操縱國,連觀察名單都不必上!
標普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Paul Gruenwald
標普本周發布報告,援引對亞太9個經濟體的研究稱,中國操縱匯率的證據最少。標普研究了這些經濟體10年間的經常帳目餘額、實際有效匯率以及外匯儲備水平。
Gruenwald 解釋說,過去十年來,中國的經常帳盈餘占GDP比率由10%降到了2%,人民幣的實質有效匯率升值幅度,超過該地區任何其他國家,而且外匯儲備占GDP的比例,同樣由50%降到了25%。在典型的操控匯率情況下,經常帳不會縮小,本國貨幣不會升值,央行的外匯儲備則會上升。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高金)金融學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錢軍表示:
始於2015年的「8.11」人民幣匯改,最重要的亮點是更趨市場化的定價,第二個重要改變是人民幣參照的國際貨幣從以美元為主,變成一籃子貨幣。這中間市場化定價是匯改核心,可以說從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推出的政策都是在繼續完善。
在市場化的機制下,人民幣對某些貨幣比如美元,有一些貶值的壓力或者進一步貶值,這是市場化的行為,而不是所謂的中國政府干預。
Gruenwald 建議白宮,別再將焦點置於匯率,該好好了解中國其他的進展。
在標普這份研究報告發布之前,特朗普屢次指控,中國人為壓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以提升中國出口。上個月在接受路透社訪問時,特朗普聲稱,這個亞洲大國是「匯率操控的總冠軍」。但美國財政部長努欽(Steven Mnuchin)則稱,他尚未準備好評論這件事情。
美國財政部從2016年開始,採用量化指標來評判其貿易夥伴是否存在「操縱匯率」的行為。按其標準,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便可視為「匯率操縱」。
出現逾200億美元的對美貿易順差
超GDP比例3%的經常帳戶盈餘
凈買入外匯超GDP2%
每年4月和10月,美國財政部將會發布《國際貨幣和匯率政策報告》,提出對主要貿易夥伴的匯率評估結果,意味著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的認定是否成為現實,第一驗證點可能發生在4月。
而根據統計數據,嚴格來說中國連觀察名單都不必上,因為中國在連續兩份報告中都只滿足一項條件,即對美國仍然錄得全球最大的貿易順差。
錢軍分析認為,現在的形勢是如果美元繼續升息,包括人民幣在內的其他所有主要貨幣其實都有對美元貶值的壓力。而如果我們有市場化的定價機制,出現這樣的波動或者進一步的貶值,屬於市場行為,不是政府操控,這個非常重要。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匯率問題的表述為「堅持匯率市場化改革方向,保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什麼意思?就是說我們不會退回去,不會從市場化的定價機制退回到以前不夠市場化或者管制非常多的機制,這體現了在複雜多變、風險較多的國際大環境里,我們作為一個大國,人民幣持續國際化的發展進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