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風轉得太快 中國突然多了幾個西方朋友

這幾天,中國突然多了幾個西方朋友!用網友的話說,這畫風轉換得有點快,它們為啥紛紛向中國靠攏?

正當全世界都在高度關注2017年中國兩會時,澳大利亞媒體《金融評論報》告訴本國讀者這樣一個信息:「為什麼中國政府工作報告要比澳大利亞的聯邦預算更重要?」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報道截圖

這篇文章指出,儘管中國兩會看似距離澳人很遙遠,但中國經濟的穩定卻直接決定了澳大利亞人的「錢袋子」。

對華「吹暖風」的不只有媒體,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的表現更扎眼。他先是向中國伸出橄欖枝,歡迎中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此後,對於印尼方面提出印澳一起在南海聯合巡邏的邀請,特恩布爾明確予以拒絕。

3月7日,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左)和印尼總統佐科(右)在環印度洋聯盟首次領導人峰會上,特恩布爾對媒體表示澳大利亞沒有和印尼一起在南海聯合巡邏的計劃。

甚至就連此前多次拿南海問題「挑釁」中國的澳外長畢曉普,也改變了調門。

「澳大利亞與中國的關係不能再強大。」上月在和訪澳的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會談後,畢曉普如此評價中澳關係,而對於南海問題則一字未提。

不僅是澳大利亞,面對中國,同樣鮮明轉換態度的還有英國王儲查爾斯。

英國《泰晤士報》近日刊文稱:「查爾斯王子正改變在中國問題上的調門」。

文章稱,查爾斯王子3月7日在倫敦與中國官員共同出席皇家音樂學院頒獎禮,並欣賞來自中國藝術家帶來的古箏演奏。《泰晤士報》還注意到一個細節,此次演奏所使用的的古箏,正是中國領導人2015年訪英期間贈予查爾斯王子的。

英國《泰晤士報》報道截圖

分析認為,所有這些舉動意味著查爾斯王子正在改變多年來對待中國不友好的態度,採取「更外交化」的立場,更好地和英國王室及英國政府一致。

德國突然要和中國做「最好的朋友」

相比起澳大利亞官員和英國王儲對華態度的「大轉彎」,另外一些西方國家則希望與中國的友誼「更拉近一層距離」。

德國《商報》報道截圖

「中國可能成為德國新的最好朋友」,德國《商報》在近日的一篇報道中這樣展望中德關係的前景。

德國《世界報》也表達了類似的判斷:《德國突然成為中國最重要盟友》。

「使人提前感受到了春天」的,是有關中德貿易的一組最新數據。2016年中國首次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約為1700億歐元(1歐元約合7.23元人民幣),約占中歐總貿易額的三分之一。

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德國主要的貿易夥伴,「德國本地新聞」網站稱,中國在去年成為德國最主要的貿易夥伴,將美國拉下「第一」的位置。

漂亮的貿易數據背後,更有西方媒體注意到:默克爾已經成為西方大國中出訪中國次數最多的領導人。如果加上去年9月來華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默克爾任期內訪華的次數已經達到十次。

2014年7月6日,德國總理默克爾(中)在成都一家餐廳學習川菜宮保雞丁的做法。新華社發

德國《商報》文章說,德國與中國的聯繫進一步加強,雙方都有意願推動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發展。報道說,德中決定在電動汽車領域進一步加強協商合作,就是這一意願的體現。

而除了德國,法國總理也在中國推銷起了「法國製造」。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稱,在美國總統特朗普鼓吹貿易保護主義的陰雲下,法國總理卡澤納夫今年2月出現在中國中部城市武漢,希望推動更多法國和歐洲商品進入中國。

中外網友都懵了:TA怎麼不罵中國了?

為什麼這些西方國家都在主動拉近與中國的距離,有的甚至不惜「急轉彎」?尤其是對於澳大利亞外長一度盛讚中澳關係的態度,中國網友都有點難以接受:「拐彎太急不怕扭了腰麼?」

「那個畢曉普以前罵中國罵得可厲害了,怎麼這隔兩天就學好了?」今年2月,網友「布瓊泥將軍」這樣問道。

也有網友表示:「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而澳大利亞網友同樣有心懷疑慮者。有人在臉書上喊話:「小心別被中國騙了。」

不過,更多澳網友則表示支持。有人向畢曉普建議:「這(對華友好)很好,但你首先要向國『紅脖』(指教育和文化水平偏低的白人)解釋為什麼中澳高層會面如此重要。」

看到自己的國家領導人改變對華態度的同時,不少外國網友也注意到這背後的「特朗普效應」。澳大利亞網友凱倫·亞當斯說:「認識到我們最好的朋友在中國(而不在特朗普的美國),這一點很重要」。

德國網友丹尼斯·S·布魯茲曼稱:「特朗普傷害了我們在世界的位置。現在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中國了。」

另一位德國網友乾脆寫到:「再見,特朗普。你好,習大大。美國已不再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了,現在的第一名是中國。」

「中國對國際秩序的貢獻比其他大國做得更好」

相較於網友的直觀感受,國際輿論更多看到的則是冷暖變化背後大國政治此消彼長的趨勢。

「澳大利亞切換陣地,從美國轉向中國,」美國「號角」網站稱,澳大利亞現在需要一個美國替代者,這隻有一個可能的候選者,就是中國。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也持有類似觀點:「在有特朗普的世界,澳大利亞需更多關注中國。」

「西方國家曾經擔心,中國會不會成為國際規則的改變者(game changer),但現在特朗普上台後,卻讓人不禁發問:誰才是規則改變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告訴參考消息網,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以來,西方國家內部正在產生分歧,西方一直擔心的對秩序的改變、破壞實際上來自西方內部,而不是外部。中國反而成為有力維護和捍衛普遍規則的國家。這讓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認識和未來世界形勢的發展,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

那麼西方國家近期紛紛向中國「示好」,是否只是因為「特朗普效應」的短期權宜之計?

「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關係有一個特徵:既有務實合作 的一面,也有疑慮和防範的一面。這兩面是長期存在的。如前幾年,中美博弈的過程中,西方國家一方面加大對中國的投資,但在另一些問題上,如南海問題,就會 向美國靠攏。」崔洪建表示,但現在一些西方國家已經發現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對國際秩序、對地區穩定的貢獻,比其他大國都做得更好。

「德國本地新聞」網站的報道:《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德國最主要的貿易夥伴》。

他對參考消息網例稱,中國在歐洲債務危機中的表現「歐洲人心裡是非常認可的」,中國沒有落井下石,無論政治上還是實際行動中都給予了歐洲很大幫助。這讓西方國家認識到中國正在承擔更大國際責任,對它們想要達到的目標是有幫助的。

崔洪建表示,中國在發展和西方國家關係時,雖然也會出現搖擺,中方希望能通過強調長期規劃來克服這種搖擺;與此同時,隨著中國自身能力的增強,中國在發展和西方國家的關係中主動性也在增強,更主動地提出未來構想、合作規則等,「這也是這幾年中歐關係中發生的一個很大變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45066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