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澳大利亞首次從全球113個駐外使團同時召回大使,按照外交部長莉·畢曉普的說法,是為了重塑澳大利亞的全球外交關係,包括與重要盟國美國和最大貿易夥伴中國之間的關係,其實是怕在中美之間站錯隊,難道畢曉普後悔了?上個月她表示的澳中關係「堅如磐石」是假的?澳大利亞並不是唯一一個擔心選邊站隊的國家,也代表了部分「搖擺」國家的現實,歸根結底離不開中美之間的博弈……
選邊站隊還是「腳踩兩隻船」都是一場博弈……
澳大利亞的外交官被叫回國,是為了舉行一個會議,會議的目的在於擬定一份外交「白皮書」,指導澳大利亞下一個十年的外交政策。
上一次澳大利亞制定白皮書還是在2003年,怎麼就突然要制定白皮書了?注意看畢曉普的聲明,「在全球存在嚴重不確定性的今天,澳大利亞有必要利用好資深外交官的經驗與智慧。」
她所指的「不確定性」是指移民問題、反恐形勢、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等等,最為重要的兩點就是和中國、美國的關係。
在諸多問題中,肯定有主次之分。一方面是盟國美國,另一方面是最大的貿易夥伴國中國,尤其是在中美關係充滿變化因素時,如何選邊站隊或者是兩頭都能獲利是澳大利亞最為關心的問題。
懷著這種「心理」的國家其實還有,新加坡也是其中之一。2月28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接受BBC採訪時,暗示他對新加坡處於中美兩大國夾縫中這這一困境的擔憂。他表示,如果中美關係緊張,新加坡或許將被迫在中美之間做出站隊選擇,這是一個真正令人擔心的問題。
路透社報道稱對中國來說,澳大利亞這次政策的調整,可能會在貿易問題上出現短暫的緊張,由於澳大利亞國會趨於保守,而且限制外國在澳投資。
這點並不要擔心,3月2日雪梨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發布了一份題為「打破神秘-中國公司在澳大利亞」的報告,為中國企業投資澳大利亞正名,剖析並駁斥澳一些人對中國企業的5種偏見。主要是糾正了澳大利亞所認為的中國企業由政府說了算的偏見。只是每當有中國企業投資澳大利亞的消息傳出後,總能在澳政客、媒體和政治評論家中引起一陣騷亂。
爭吵不斷的是澳大利亞和美國的關係,1月底特朗普與特恩布爾通電話時,對美澳政府此前達成的難民安置協議大為光火,稱這是當天「最糟的一通電話」。還有就是,特朗普不斷對美國海外投資潑冷水,這難免對澳大利亞經濟造成負面影響。這是讓澳大利亞最擔心的對外關係,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
媒體報道澳大利亞這是在選邊站隊,是否會「腳踩兩條船」呢?其實並不需要太多的擔心,在2月7日第四輪中澳外交與戰略對話時,畢曉普表示「中國是澳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澳方高度重視發展與中國的關係,特別是在當前國際局勢不確定因素增多背景下,澳中進一步密切雙邊合作,並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合作具有特別重要意義……」
不過,也必須看到澳大利亞在試圖周旋於中美兩國以尋求平衡的做法,2016年8月,美國、澳大利亞和日本三國發表聯合聲明,敦促中國接受國際法庭關於駁回中國對南海主權聲明的裁決,中國對於這三國「煽風點火」並在南海地區製造緊張局勢的行為進行了強烈譴責。
全世界都在觀望中美關係如何發展,有的國家既想得到美國的庇護,又想從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分一杯羹,兩頭都能獲利。中國政府歡迎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便車,但是對於一邊賺中國錢卻幹著損害中國國家利益的行為,決不答應。
正如韓國做出的選擇,繼續部署薩德系統,執意要在錯誤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中國政府和人民不會答應。
從薩德準備部署到現在,我們的外交部發言人幾乎每天都在表達中國政府對薩德一事的立場,甚至一天都要回答好幾次。
立場還是要繼續說下去,但是更會用「實際行動」來做出應對,「我們強烈敦促有關方面正視中方利益和關切,停止相關部署進程,不要在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
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中國人民張開雙臂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但是不希望看到下一個類似於韓國部署「薩德」的事件再次發生。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