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學劍不成、學兵法不成,為何能完成百人斬並被尊為兵形勢家

覃仕勇

太史公司馬遷作《史記.項羽本紀》,網羅了天下佚失舊聞,記少年項羽學書不成、學劍又不成,學兵法則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終半途而廢。

項羽學書如何,不好說;說他學劍不成,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別的不說,單看他臨死前的最後一博:領僅余的二十六騎,持劍與數千漢兵短兵相接,項羽基本是「七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一人手殺漢軍數百人。

而說他學兵法不成,更是大謬特謬。

大史家班固於《漢書.藝文志》中,將兵家細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兵技巧家四家,項羽定位為兵形勢家。

班固認為:「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一句話,兵權謀家重於戰略,兵形勢家重於戰術。

項羽一生大小七十餘戰,每戰皆勝,非識形造勢、靈活運用戰略戰術而不能為。

孫子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試看彭城之戰,項羽長途奔襲,三萬騎兵竟能「藏於九地之下」讓劉邦毫無覺察,其謀兵、運兵、用兵,來無影,去無蹤,讓人瞠目!突如其來的攻擊,出敵不意,如驚雷,如閃電,乃是「動於九天之上」,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勢不可擋。

這不是兵形勢家又是什麼?

一個對兵書不感興趣,懶於用功的人,能成為兵形勢家?

項羽從垓下敗走,到了四隤山,仍然能依山造勢,圓陣外向,四面馳下,潰圍斬將。

甚至,項羽辭世已經七年,淮南王英布造反,所列軍陣隱有項羽之風,劉邦睹之,心驚肉跳。

所以,項羽自稱「非用兵之罪」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的失敗,絕不是我不懂打仗。

實際上,沒有人懷疑項羽的作戰能力,包括劉邦。

項羽絕對是一個軍事奇才,但,他僅僅只是一個將帥型的人,用韓信的話來說,就是只是「將兵」之人——也就一個帶兵打仗的人。

而劉邦,才是一個駕馭將領、統帥諸侯的「將將」型人才——我排兵布陣的能力雖不如你,但,衝鋒陷陣,那是小弟們乾的事,我只管操縱著這群小弟們跟你斗就行。

「將兵」與「將將」相較,孰高孰下,一目了然。

滎陽四年苦戰,項羽顧此失彼,就像一名救火隊員,東面失火救東面,西面失火救西面,東奔西走,焦頭爛額,苦不堪言。

劉邦坐據成皋,一會兒指揮彭越掠楚地,一會兒指揮韓信滅齊國,牢牢地把握住戰爭的走向。

項羽哀嘆「天要亡我」,不是天要亡你,是你不懂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規律,是你不懂區分將與帥的職責,是你不懂軍事家和政治家哪個更重要。

退一萬步說,對戰爭的理解和對戰爭成敗的態度,項羽也遠遜於劉邦。

唐大詩人杜牧詩《題烏江亭》云: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劉邦一生所歷敗仗不知凡幾,最慘的幾次,從騎盡失,僅以身免。

彭城之敗,為了脫逃,甚至不得不把一雙兒女推下車子。

要說多狼狽就有多狼狽。

但,這又怎麼樣?

一旦逃出生天,洗洗臉,換件衣服,又從頭再來。

這是何等的韌勁,何等的狠勁。

如果把項羽比喻為一頭猛虎,那麼劉邦就是一條能大能小,能伸能屈,能潛形於山川的蛟龍。

劉邦屢戰屢敗,而屢敗仍能屢戰,終於在失敗中崛起,笑到了最後。

項羽是個常勝將軍,只能接受勝利,不能接受失敗,贏得起,輸不起,只要一場失敗,就可以讓他從頭垮到腳,一敗塗地,永世不得超生。

這樣說來,表面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原來也很脆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44779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