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想做製造業全球冠軍,歐美國心驚膽戰

「中國製造2025」已經連續3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多次論述中國製造業發展前景,要求「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值我國大力推動製造業強國之際,西方媒體開始擔憂,中國制定的這項耗資3000億美元,到2025年之前要在包括飛機、計算機晶片和電動汽車在內的一系列重要行業基本實現自給自足的計劃,屆時會將國外競爭者擠出中國市場。

有點著急:「中國明確表示他想成為全球冠軍」

《紐約時報》近日發文表示了歐美國家對「中國製造2025」的擔憂,文章援引了歐洲一家商業機構周二(3月7日)發布的報告稱,《中國製造2025》號召為十個行業提供巨大的政府支持,會將國外競爭者擠出中國市場。在這項計劃中,短短8年,中國政府要將獲益的中國行業在國內市場占有率提到80%。

現在,「中國明確表示他想成為全球冠軍」,而且在竭力開拓市場份額,撰寫該報告的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主席約爾格·伍德克(Joerg Wuttke)說。

文章稱,中國製造業的這項計劃很簡單,通過國有投資基金和發展銀行提供低息貸款,提供研究補貼,協助收購等,以幫助這些行業實現自給自足。

目前,歐洲和美國政府官員均表達了對這項計劃的擔憂——在這項政策下成長起來的中國企業會擠壓外企在中國的發展。

其實,各國制定計劃發展自己的經濟早已是國際慣例。

據尼米NNMI文章,新年伊始,國防部委託德勤對美國國家製造創新網絡(以下簡稱NNMI)進行第三方獨立評估,該評估報告稱,NNMI到目前為止的初步運行成效令各利益方滿意,達到了最初設計和戰略規劃的目標。(尼米工作組是致力於研究美國製造業創新網絡的民間研究團體,成員分布在美國和中國各地的一線組織。)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在德勤報告中,旗幟鮮明地將「製造業USA」(ManufacturingUSA)歸為三大類工作,包括促進技術商業化、加速製造業人才的培養、促進先進位造的生態系統發展。

而實際上,讓製造業重回美國還是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一直在強調的口號,也是美國兩黨間難得一致表示要大力支持和促進的國策。

中國正力圖擺脫自己對進口產品依賴

報道稱,中國力圖使自己擺脫從波音(Boeing)、空中客車(Airbus)、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西門子(Siemens)、日產(Nissan)、雷諾(Renault)、三星(Samsung)和英特爾(Intel)等企業進口產品的局面。

以前中國常以「五年計劃」來指導全國經濟增長,現在,「中國製造2025」則是將目光放到國際,不僅局限於中國。此外,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致力於將製造業從密集勞動型就業轉向中高端製造業。

例如,雖然製造和組裝蘋果公司(Apple)的iPhone手機零件在中國由幾十萬工人完成,但報酬更高、附加值更大的設計和市場營銷工作卻是在美國進行。

近來西方媒體就多有炒作我國製造業工資上漲,國外廠商將低端製造業遷出中國,搬往越南等地,實則恰是中國製造業轉型之縮影。

文章還提到,中國此次計劃的時機很微妙。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曾呼籲在貿易和貨幣問題上直面中國。他還沒有具體落實,但他的顧問一直在考慮修改企業所得稅,對所有進口商品——不只是來自中國的——徵收20%的關稅。

此外,為了反傾銷貿易訴訟,美國拒絕接受中國是市場經濟。而且,它還將對歐盟的規則提出類似挑戰。

觀察者網此前曾報道,今年開年,中國就頻遭「反傾銷反補貼」調查。2017年新年伊始,中國不鏽鋼、輪胎、非晶織物等產品又被歐美裁出高額反傾銷和反補貼稅率,部分產品「雙反」稅率合計甚至超過260%。

中國製造業的「野心」

文章援引德國智庫機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在去年12月發布的一份有關《中國製造2025》的報告稱,中國發展製造業的目標是有計劃、有步驟地獲得前沿技術,促成大規模技術轉讓。從長遠看,中國是想控制全球供應鏈和生產網絡中利潤最高部分。

繼而,文章表達了對中國這一計劃的「擔憂」。儘管有資金有目標,批評者認為,它的結構可能會導致地方政府超支和無效投資。

不過,墨卡托那份報告稱,這項政策有可能增強作為「一小群先遣部隊」的中國領軍企業的實力。它還表示,「這些領先者有可能主導自己所在行業的中國市場,並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有力競爭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44428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