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威信」,關鍵在於「信」而不在於「威」,只有說到做到、言出必果,才能真正樹立威信。
國際關係當中,這一準則依然適用。特別是對於大國而言,如果縱容他國傷害本國利益,則會產生連鎖反應,使其他國家群起效仿、得寸進尺、永無盡頭。因此,退一步往往不是海闊天空,而是利益受損到無法挽回。韓國不顧中國的一再警告,在執意部署薩德的道路上一意孤行,有學者認為中韓兩國乃至俄韓兩國因此已經形成了實質上的軍事對峙狀態。
接下來,到了韓國自嘗苦果的時候了。
一、有仇不報非大國!
中國素有以德報怨、恕人之道之傳統。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針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針對的是國內生活。如果將這種理念應用到國際關係行為中,顯然無助於問題的解決,甚至會產生相反結果。
世界多元化發展,或者說全球範圍內的合作共贏,建立在不損害各國核心根本利益的前提下。
什麼是一個國家的核心根本利益?首先是國家主權領土安全,其次是獨立自主不受外來壓迫控制。
如果觸及到這些核心根本利益,則不存在共贏局面,必須分出個高低。
很多小國弱國因為國力有限或者國力衰敗,不得不被迫接受核心根本利益受損的局面。鴉片戰爭之後的舊中國,曾經就是這樣飽經屈辱。經過幾代中國人的浴血抗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已經具備保護自己核心根本利益的能力。
當年新中國百廢待舉一窮二白之時,為保家衛國不惜與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決戰半島。
其實,世界上有一定實力的大國無不如此,沒有一個國家會放任別國傷害自己的核心根本利益。法國甚至為此消滅過非洲某國的全部軍事力量。
對這種欺負到家門口的事,能不能給予有力回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具備強大國家實力的關鍵指標。
二、報復趁早不能晚!
「有仇不報非君子」「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報仇千里如咫尺」……
那麼,報仇到底是該早還是該晚?
近年來「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隨著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整個世界大系統越來越複雜,偶然性越來越多,穩定態周期越來越短。
在人類認知的時間維度里,2016年或許是個分水嶺,穩態為主轉為不穩態為主。不僅是科技、產業、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國際關係也似乎到了瞬息萬變的時代。
在這樣一個時代,無論什麼事,有了想法就要行動,否則想法就會困在路上。
美國在二戰以來的歷史中,對其他國家的報復行動幾乎到了睚眥必報、分秒必爭的程度;俄羅斯曾有過度反應過度報復的歷史,近年來反應速度和程度雖然有所下降,但在烏克蘭、車臣等問題上的出手也毫不遲疑手軟。
大多數西方國家對報仇這件事,自古以來就沒有任何思想負擔,一有報仇的機會甚至整個國家都會瀰漫著興奮的味道。
從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來看,報仇的時間越來越短。臥薪嘗膽早成傳說,十年也太晚,只爭朝夕。
當然,韓國媒體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了一輪輪輿論攻勢,聲稱「中國如果報復有失大國風範」云云。其實需要提醒的是,韓國媒體一直自詡韓國是「世界大國」,既然如此,大國與大國之間的交鋒,也就不存在有失風範問題。
三、如何報復有講究!
大仇大報,小仇小報。
美國這樣的霸權國家,經常借著報仇的名義,無限擴大報復對象和結果。比如,借著反恐之名,把自己的勢力拓展中亞腹地阿富汗;比如以「大規模殺傷武器」為藉口,剷除了不聽美國人話的薩達姆。
這樣的行為不是報仇,而是尋找藉口擴大霸權。它給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平民造成大量死傷,使相關國家和地區陷入長期戰亂,反過來又為世界恐怖主義提供了溫床。
有學者為反制薩德入韓提供了很多建議,有的是10條,有的是40條,有的是100條。
有的說要用飛彈瞄準薩德部署地,有的建議直接摧毀,有的建議進行全面的經貿制裁,有的建議封殺為薩德提供土地的樂天集團……
需要看到的是,韓國國內反對薩德的聲音也是一浪高過一浪。這就意味著,除了薩德的部署,圍繞朝鮮半島還有更多的大國博弈,這就需要我們的反制措施有力而又有節。
為了反制,我們自己必然也要付出一些代價,同時更要評估如何將自己的損失降至最低點。
因此,反制措施似乎應該包括並限定在以下方面:一是,針對部署薩德持支持態度的韓國企業,使其在中國無法獲益;二是,針對推進部署的韓國政客,不再與其合作,不再給予任何支持;三是,在軍事上加強針對性部署,提升國家主權領土安全的係數;四是,在經貿領域全面尋找替代方案,以此為契機促進國內相關產業加速發展;五是,繼續與韓國國內反對力量保持接觸與合作,促進韓國國內輿論的轉化;六是,在半島事務上統籌考慮因韓國部署薩德帶來的變化,使韓國爭取主導半島統一進程的企圖從此再無法順利實施。
韓國一些人的公然挑釁,既是一個麻煩,也是一個契機。借著這樣的契機徹底敲碎企圖效仿者的幻想,或許對由大變強的中國並不是一件壞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