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韓軍演升級半島局勢一觸即發!專家:中美若開戰唯一贏家是這國

3月的東亞春光明媚,3月的朝鮮半島卻是戰雲密布。

這兩天,代號為「禿鷲」的美韓聯合軍演已經拉開戰幕,10天之後,兩國之間另一場號稱史上規模最大的「關鍵決心」聯合軍演又將開始——薩德系統也將進入演習序列,開始它的韓國「首秀」。這樣的演習會帶來什麼?朝鮮會不會再次強力反彈?美韓會不會藉此發動戰爭?中俄能不能聯手控制半島局勢再度升級?著名軍事專家杜文龍、滕建群為您深度分析。

第一軍情供稿:仿武

高端武器悉數亮相:名為聯合演習,實為聯合實戰!

杜文龍:如果講人數規模,這次的演習只是史上第二。之所以稱為「史上第一」,主要是指武器高端化,也可說是能力最強的一次。重要的是,薩德系統要真正加入進來了,並且要進行實戰部署,參與各種聯合演練,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美國把薩德系統通過海上運抵星羅郡,與進攻防禦行動結合到一起,作為嶄新的角色出現,這對彈道飛彈防禦能力和美日韓同盟捆綁會有非常大的效果。另外,美軍的「卡爾·文森」號航母戰鬥群、F22戰機以及其它戰略打擊武器也在這個地區大量部署,高端武器幾乎全部亮相。這標誌著,聯合軍演中的武器裝備格調正在上升,武器裝備的技術代次正在提高。

滕建群:這是一場實戰性質的聯合演練。這個實戰,就是先發制人打擊。美韓兩國於2015年制定了代號為「5015」的作戰計劃。這個計劃最核心的一部分就是4D。本月連續進行的兩場聯合軍演,不管是「禿鷲」還是「關鍵決心」,都是一種新的作戰概念的演練。對於美軍來講,進行這種實戰背景的演習,意味著已經完全處於一種箭在弦上的狀態,隨時可以對朝鮮發起打擊。

資料圖:美韓聯合軍演。

薩德「首秀」:檢證協同作戰,藉此賴著不走!

杜文龍:薩德通過軍演實現在半島「首秀」,這是引人關注的一個重點。如果沒有情報體系的支援,薩德不會有實戰效果。因此,演練行動中大概會把周邊的支援情報體系進行一定的演練。比如,如何去探測對方的目標?如何去識別和發現對方的打擊徵候以及彈道軌跡?如何鎖定目標?薩德只是反導過程中的一把小傘,現在周圍有愛國者3飛彈,宙斯盾艦上肯定還有標準3飛彈,所以,它的整個演練行動不光是薩德在戰鬥,一定是愛國者3、薩德,再加標3,三個防禦圈進行共同攔截。如果能夠把三個防禦圈連到一起,也就檢驗了至關重要的指揮系統和情報系統。再比如,在日本部署的E2D,會在反導過程中充當一個中間環節,不同層次的防禦火力之間任務會非常明晰。這次的演練行動,實際上就是美國在新的環境針對新的目標進行的一次實戰部署。以前美國的薩德都是在靶場打,這一次是在未來的戰場上打,肯定要設置一些複雜情況。比如,如果對方的飛彈不是來一枚而是來一群,這種情況下如何應對?大概就有不同的分工,讓不同的單元攔截不同方向的飛彈。通過這次演練行動,美國很可能讓韓國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一套薩德不夠,要有兩套到三套薩德,這無疑也是一個對韓國加碼的過程。早先我們就曾說過,韓國人請神容易送神難,上了賊船就下不來了。看似部署薩德沒花錢,到時候一分也不少掏,還可能是個無底洞。另外,這次的演習行動還有把薩德入韓這袋子生米做成熟飯的目的。如果演習完了賴著不走,薩德可就真的改名為「賴德」了。

滕建群:肯定不會再走了,美國從來就是這麼賴皮。隨著樂天集團與韓國國防部達成用地協議,薩德部署地點最終確定,薩德入韓的最後一個重要障礙被清除。美國之所以急匆匆加緊部署,甚至以演習為藉口,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主要還是擔心韓國政治出現更大動盪,以免夜長夢多。包括在野黨和民眾強烈反對等等。一旦薩德系統在韓國部署鐵板釘釘,美國人就會獅子大開口。我認為,美韓這一次可能要操演3套薩德系統,一套24枚攔截彈,3台運載車,一台指揮車,再加一個雷達,這是一個作戰單位,也就是以連為單位。3套薩德系統形成一個營的規模,完全是作戰陣勢,今後也有可能就是入韓薩德的標配。作為樂天集團這樣在中國大賺其錢的企業,不管是心甘情願還是被逼無奈,既然為虎作倀,就必須付出沉重代價。當然,韓國政府和韓國軍方也同樣必須受到嚴厲制裁。韓國的所為,惡化了東亞局勢,也把各國的飛彈引向了自己。

資料圖:美韓聯合軍演。

朝鮮還是靶子:特朗普需要繼續拿來做文章!

杜文龍:美朝之間本來有一個非正式的會談,卻突然取消了,因為美國方面不給朝鮮代表發籤證。為什麼美國會在談與不談之間搖擺,因為特朗普需要利用半島局勢的高熱度為「特氏版」的亞洲再平衡戰略升級創造條件。如果與朝鮮談好了,朝核問題解決了,那美國還來幹什麼?又怎麼繼續利用半島來牽制中俄、打壓和消耗中國?美國人是一定會讓半島的溫度計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如果在半島這地方有一個靶子,那麼美軍在這個地區的兵力調動、增兵計劃,包括武器裝備更新換代便有了「牽引」,國內就不會有什麼反對。既然有熱點,美國就得在那裡展現它的強大,這是美國人的邏輯。在中東,俄羅斯已經把ISIS打成那樣了,美國沒什麼機會。在東亞這個區域如果有美國強大的符號,包括爭取增加6%的軍費等等,就有了就有藉口。半島局勢,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美國反覆利用的「窗口」。美朝關係也就不可能好轉。

滕建群:不管是冷戰期間還是冷戰結束以後,對於朝鮮的打壓,包括企圖通過擠壓和制裁壓跨朝鮮政府,是美國的既定目標。特朗普比較另類,競選期間也說過,朝鮮問題很簡單嘛,打一個電話就把金某某搞定了,還可以請他到美國來吃個漢堡,核問題也就解決了。特朗普是「政治素人」,對整個外交戰略缺乏足夠理解和認識。但國際政治畢竟不像商人在生意場上那樣,請客吃飯就把事解決了。如果是這樣,美軍還有理由留在韓國嗎?當地的民眾就要讓美軍走人,韓國、日本統統會趕他們走。冷戰期間就曾出現過這種現象,當時老布希講要收縮,國防部長切尼也講要撤軍,但沒過兩天就感覺不對勁又重新恢復,還增加了兵力,包括特種戰部隊、防化部隊都回來了,而且還部署在了「三八線」邊上。因為美國知道一旦打起來朝鮮說不定就會動用化學武器,反正朝鮮不是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簽署國。

資料圖:美韓聯合軍演。

半島未來:美國新型作戰的試驗場?

杜文龍:應該說,朝美關係已經過了特朗普剛上任時的十字路口,特朗普已經表示現在吃漢堡晚了,就是說時間已經錯過了。所以,美國人便反覆放大朝鮮發射中程彈道飛彈這件事。也可以說,彈道飛彈就是特朗普政府在朝鮮問題上抓到的第一根稻草。你依然試射,就意味著對地區安全形勢產生較大影響;如果你打得特別遠,那對不起,美國的基地都在你的射程範圍之內,所有的這些蛛絲馬跡馬上都會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推進武器裝備和作戰能力升級的藉口。同時,特朗普的鷹派內閣包括他的鷹派軍事班底顯然認識到,薩德、核武、飛彈,就是朝鮮半島問題的「三劍客」,能夠抓住三個主要因素反覆發酵,就有可能讓美國得出一個新的政策,無論擴軍,無論武器裝備更新換代,還是實現第三次抵消戰略,主要的場合選在這個地方大概也很合適。朝鮮就是一個小的樣板,美國透過朝鮮可以看到亞太更大的身影,比如中國、俄羅斯還有其它國家。在美國人眼中,與中俄兩國進行的軍事對抗,是含金量最高的對抗,以前在伊拉克沙漠中,在阿富汗山洞裡,包括在中東跟恐怖組織進行的那種游擊作戰,顯然不能夠提高美國的高端作戰能力。美國人檢驗武器裝備向來不是靠靶場數據而是靠戰場數據,它需要通過作戰能力的檢證來設計下一代武器。如果把半島上的三個要素放大以後再瞄準半島背後的強大對手,美軍高端武器就會快速發展。所以,不排除半島地區今後會成為美國下一代抵消戰略和高端武器項目的試金石和試驗區。美國人顯然需要一場作戰行動來檢驗美軍的綜合作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加速軍隊轉型,才能促進武器裝備發展,才能使所謂的「讓美國更加強大起來」有了現實答案。強大不是喊出來的,只有打才能打出強大。所以,特朗普上任後不首先去解決早就許願過的經濟問題,反而整天嚷嚷著增加軍費、擴充軍力。

資料圖:美韓聯合軍演。

半島戰與和:最關鍵那把鑰匙掌握在美國手中!

滕建群:不過,從歷史上看,一旦打起來的話,美國會想方設法躲得遠遠的,它有現代化的作戰手段,即使打也就是快速打完就跑了,最倒霉的是這個地區的國家:朝鮮和韓國。當然還會波及周邊國家尤其是中國。如果打起來,可能就是上百萬幾百萬的難民。柯林頓時期,就曾召集相關幕僚開會準備動手,從國防部、到參聯會的高級將領,全都說可以打,但當時駐韓國美軍司令講,打可以打,不過代價是「10億美元+100萬難民」。就因為這一句話,柯林頓說,行了,咱不打了。柯林頓時期是冷戰後將近30年美國經濟最好的時期。小布希任上打了幾場仗,一個問題也沒有解決,留下了一個個爛攤子,還花光了柯林頓任上攢下的錢。特朗普聲口口聲聲仿效里根總統。里根是中美建交後第一位訪問中國的美國在任總統。事實上,里根時期也中美關係最好的時期之一。而不是像目前這樣,居然在美國內閣之中、軍隊之中有那麼多的一批人整天叫嚷著什麼與中國必有一戰,什麼今夜就開戰啦。歷史證明,中美兩國合則兩利、鬥爭俱傷,大國之間的戰爭根本沒有贏家。如果中美衝突,漁翁得利的只能是日本這種野心勃勃的國家。這些年,日本的戰略構想無非就是竭力製造「中美衝突」,企圖趁火打劫。為此不惜煽風點火,一次次挑動美國介入中國周邊地緣摩擦,以便實現它的地區擴張野心。這一點,在安倍第二次上台後更加明顯。其實,半島局勢發展到今天這種一觸即發的地步,美國難咎其責,日本更是難咎其責。在這個世界上,最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強大且反日情緒嚴重的半島存在的國家自然就是日本。日本人的如意盤算是,半島再次開戰,它可以乘機擴充軍備加速完成再武裝化,還可以拖住中國從而減少在東海方向的壓力,甚至盼望美國陷入戰爭深淵,自己鹹魚翻身取而代之。其心可誅。

打仗解決不了問題,打仗只能導致血流成河和大把花錢。所以還得回到談判桌上來,解決半島問題是這樣,解決南海爭端同樣也是這樣。美國人現在掌握著解決半島問題的主動權,這就需要特朗普當然也包括朝鮮領導人誠懇而又富有智慧地做出回答。(根據錄音整理。更多信息請關注近期《防務新觀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43640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