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冰架裂縫進一步擴大:科學家稱巨型冰山「很快」會形成

「冰山崩解是冰川循環中的正常環節,拉森C冰架也有可能維持穩定,重新長出缺失的部分。」英國南極研究項目的冰川與海洋建模師保羅·霍蘭德博士(Dr Paul Holland)指出,「然而,此次冰架崩解也有可能破壞拉森C冰架的穩定性。若果真如此,拉森C冰架將出現回撤。在冰山真正形成之前,我們無法準確預測拉森C冰架能否維持穩定,也無法判斷剩餘冰架會有何表現。冰架穩定性極為重要,因為它們可阻擋擱淺冰從內陸地區流入海洋。在拉森B冰架崩解之後,它的冰川支流流速變快,導致海平面有所上升。」

近年來,針對該裂隙的加速擴張,英國MIDAS計劃(南極冰架融化影響研究項目)的研究人員已做了好幾次相關報告。近期數據顯示,裂隙部分寬度已達1.5公里。英國南極研究項目的科學家參與了一項長期科研計劃,通過監測南極冰架,分析該地區出現這一快速變化的原因和影響。該視頻就是他們在前去收回科研設備的路上、從空中拍攝的。

這張動圖記錄了南極裂縫從2014年底到今年一月的擴張過程。研究人員稱,裂縫徹底斷開已經勢不可擋,屆時將形成一座巨大的冰山。

圖為從空中拍攝的裂縫照片。截至去年12月,裂縫已經增長了18公里,剩下仍與冰架相連的部分已經所剩無幾。

目前,一支冰川科研團隊正使用地震監測技術,對冰架下方的的海床進行勘探。受裂隙影響,他們不會像往常一樣在冰架上露營,而是搭乘英國羅塞拉南極科考站的飛機,以一日游的形式前往該地區。正常情況下,冰架每隔幾十年便會創造出一座冰山。

由於信息不足,我們尚不清楚拉森C冰架即將生成的冰山是否受氣候變化影響。不過有足夠科學證據顯示,氣候變化是導致冰架變薄的罪魁禍首。冰山一旦形成,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拉森C冰架是否會回撤。

冰架指陸地上的冰川流入海中形成的大片浮冰。由於它們漂浮在海上,融化後並不會直接導致海平面上升。然而,冰架可防止冰川從陸地流入海中。南極洲北部的拉森A冰架與B冰架分別於1995年和2002年崩解,導致冰川流動加速。大量冰川傾注入海,導致海平面上升。除拉森C冰架上的裂縫之外,歐空局的最新衛星圖片顯示,另一道名為「萬聖節裂縫」的巨大裂隙也在不斷擴大。這也是英國哈雷六號南極科考站決定暫時關閉的主要原因。

「萬聖節裂縫」位於布倫特冰架上。布倫特冰架是一層漂浮在水面上的冰蓋,正逐漸向海洋漂移。它偶爾會發生崩解,形成冰山。該裂縫於去年10月首次出現。英國南極研究項目駐紮的哈雷六號基地離它僅有17公里。科學家調用「哨兵1號」和「哨兵2號」兩枚衛星,監測該裂縫的擴張進程。

該裂縫長度超過160公里,僅僅兩周內就又延長了9.6公里。加上去年九月增加的17公里,總共延長了27公里。

「萬聖節裂縫」於去年10月首次出現。英國南極研究項目駐紮的哈雷六號基地離它僅有17公里。

圖為哨兵1號和2號衛星拍攝的「萬聖節裂縫」照片。該裂隙位於布倫特冰架上。布倫特冰架是一層漂浮在水面上的冰蓋,正逐漸向海洋漂移。它偶爾會發生崩解,形成冰山。

去年11月和12月,該裂隙以每天600米的速度迅速擴張。哈雷科考站成員不得不撤離此地,重新選址。事實上,受另一道沉寂了三十多年、在2013年再度活躍的裂隙影響,南極洲上一次經歷夏天時,哈雷科考站已經向內陸遷移了23公里。

領導本次研究的西爾默·加德蒙德森博士(Dr Hilmar Gudmundsson)指出:「哨兵1號和2號衛星的雷達頻率使我們得以實時跟蹤該裂隙的擴張過程。」「萬聖節裂縫」如今的擴張速度為每天200米。除該裂隙之外,還有兩道裂隙同樣屬於哨兵1號和2號衛星的監測範圍。科學家還用它們尋找該地區可能出現的其它裂隙。

由於擔心陷入冰溝,英國哈雷研究站不得不關閉其南極研究基地。在無人機拍攝的最新視頻中,這道巨大的裂縫一覽無餘。

哨兵2號衛星每次飛過裂隙上空,都會拍下該地區照片,最大程度降低被雲層擋住、無法拍攝的幾率。哨兵1-A號和1-B號也記錄了許多重要數據。這使研究人員得以繪製裂隙的演變示意圖,分析冰架崩解過程。

歐空局地球觀測任務主管馬克·德林克沃特博士(Dr Mark Drinkwater)表示:「哨兵1號和2號衛星在南極洲夏季開展的常規觀測任務具有重大價值,幫助我們檢測環境的快速變化。利用它們提供的信息,我們得以做出涉及南極科考人員生命安全的重要決策。」

「雖然夏季出現的冰架破裂對南極洲基礎設施未造成直接影響,但南極洲各處都存在類似現象,尤其是西部的派恩島冰川、以及位於威德爾海的拉森C冰架和布倫特冰架。」

南極洲即將進入極夜期,屆時哨兵1號衛星將繼續拍攝該地區圖片,幫助科學家監測該地區出現的變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43600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