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芬
鄧玉芬,1891年出生於北京市密雲縣水泉峪村,後嫁到密雲縣張家墳村,一生務農。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她舍家紓難,被當地人民譽為"當代的佘太君"。鄧玉芬老人是一位廣為傳頌的"英雄母親",為了革命事業,鄧媽媽先後有7位親人壯烈犧牲。
鄧玉芬1891年出生在密雲縣雲蒙山深處的水泉峪村,未成年就嫁給了本縣張家墳村的任宗武。婆家也是窮苦的莊稼人,房無半間,地無一壟。可她是個倔強的女子,她堅信只要努力,家裡人丁興旺日子總有一天會好起來的。婚後她和丈夫借住在親戚家,靠租種地主的幾畝地過活,含辛茹苦地先後養活了7個兒子。
送兒抗日
1933年長城抗戰失敗後,日本侵略者把鄧玉芬的家鄉強行劃入了偽滿洲國。為了餬口,她家被迫搬到張家墳村東南的豬頭嶺山上,開荒度日。眼見著日本人一步步的想把中國人變成亡國奴,她心中這個氣啊!雖然沒有文化,可是鄧玉芬就認這個死理兒,"我們是中國人,誰做了對不起中國人的事,就是對不起老祖宗"。為了能儘早的把日本人趕出中國去,她和老爺們一起拿著鎬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下地幹活。
鄧玉芬老人
丈夫:任宗武。1941年底,參加抗日自衛軍模範隊參加抗日戰爭。1942年3月,響應抗日政府"回山搞春耕"的號召,與四子、五子重返"無人區"種地,丈夫和五兒子同時遇害,四兒子被抓走後慘死。
長子:任永全。1940年6月,加入白河游擊隊參加抗日戰爭。1942年秋,在保衛盤山抗日根據地的一次戰鬥中英勇犧牲。
二子:任永水。1940年6月,加入白河游擊隊參加抗日戰爭。1943年秋在戰鬥中負傷回家休養,因傷情惡化無藥醫治死在家裡。
三子:任永興。1940年9月因受不了財主欺壓跑回家來,鄧玉芬知道游擊隊正缺人手,毫不猶豫地又把三兒子送去了白河游擊隊,參加抗日戰爭,後下落不明。
人民英雄
四子:任永合。1941年底,加入了抗日自衛軍模範隊參加抗日戰爭。1942年陽春3月,響應抗日政府"回山搞春耕"的號召,重返"無人區"種地時被抓走,1943年夏慘死在鞍山監獄中。
五子:任永安。1941年底,加入抗日自衛軍模範隊參加抗日戰爭。1942年陽春3月,響應抗日政府"回山搞春耕"的號召,重返"無人區"種地時遇害。
六子:任永恩。1946年加入密雲縣支隊參加解放戰爭。1947年8月,他在密雲縣河北莊戰鬥中立功受到嘉獎;1948年在攻打黃坨子據點的戰鬥中壯烈犧牲。
七子:1944年春,日偽軍為肅清"無人區"的抗日力量,圍住豬頭嶺一帶。鄧玉芬背著剛滿7歲的小七兒躲進一個隱蔽的山洞裡。小七兒由於年幼飢餓,開始發燒並哭鬧著要回家吃飯。日偽軍終於下山了,鄧玉芬焦急地搖著臉色青紫的孩子連聲呼喚著,好半天,小七兒才緩過氣來,淚眼巴巴地望著媽媽,費勁地吐出幾個微弱的字:"媽,餓,餓。"鄧玉芬多想下山找點吃的,救救孩子。可鄧玉芬不能不顧藏在附近的幹部和鄉親們啊!就在當天晚上,連個大名都沒有的小七兒,連病帶餓,死在媽媽的懷裡。
白髮人送黑髮人,一個接一個的沉重打擊,玉芬都咬牙挺住了。只是,往日性格開朗的她,變得沉默寡言。但春種秋收,做鞋做襪,照料傷員,她樣樣都干在頭裡。她的家成為八路軍和傷員的經常性住所,幹部戰士到了她家,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樣。她是把戰士們當成了自己的親兒子啊!她為八路軍燒水做飯、縫補衣服,為傷員接屎接尿、喂湯喂藥。
民族英雄
玉芬不愧為雲蒙山的女兒,她戰勝了失去幼子的巨痛,重新站立起來了。她要頑強地活下去,要親眼看到勝利的那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了,中國人民勝利了。玉芬眼噙淚花,告慰九泉之下的丈夫、大兒、二兒、四兒、五兒、七兒;咱們勝利了!黨和人民沒有忘記鄧媽媽對革命作出的貢獻。全國解放後,黨和政府在生活上給了鄧玉芬很好的照顧,為她在張家墳村裡蓋了兩間瓦房,送衣送糧。
雕像
1956年一位領導同志接她到城裡住,她去了幾天就硬要回家,臨行前工作人員陪她逛了各大商店,並轉達領導的話,要她買些需要的東西由國家開支,但她只是飽了飽眼福,一分錢東西也不肯買。她說:"政府對我那可是一百一,我很知足。眼下不缺吃不缺喝,怎能再給國家添麻煩。"
1970年2月5日,鄧玉芬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79歲。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