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關於中國23個省市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達到45萬億的報道瘋狂刷屏,引發熱議,報道稱,至今中國已有23個省公布了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累計投資超過40萬億元,如加上尚未公布的省份,今年投資不少於45萬億。
45萬億是什麼概念?中國2015年末總人口為13.75億,相當於有人要求不論男女老少每個中國人都要拿出3.3萬元來投資;全世界人口70億人,相當於全球每個人投資6400元……
有人要不理解了:2009年才「4萬億」,現在都要搞「45萬億」了,這局怎麼玩?有不少人擔心,這項45萬億的固定資產投資可能導致的負面效應是否將產生11倍於4萬億所產生的激烈反應,不少民眾也對這項總額恐上看45萬億的固定資產投資心存疑慮。(中國去年固定資產投資 59 萬億,今年 45 萬億少多了。)
45萬億來了!大家為何都慌了
據統計,到2月17日,中國已有23個省公布了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累計投資超過45萬億元。
看到這個數據,大家的第一反應肯定非常吃驚,相當於11個4萬億是什麼概念,今年中國45萬億投資會和09年的4萬億老路子嗎?
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面對外部環境流動性緊縮,經濟一度陷入了嚴峻的通貨緊縮狀態。09年的時候,我國年度通膨率來到-0.7%,不僅創下10年新低水平,因流動性不足所引發的恐慌情緒更讓經濟出現硬著陸的可能性加劇。
為避免經濟硬著陸,隨即祭出了總額達4萬億人民幣的十項擴大內需措施,所引發的通貨膨脹讓市場對財政刺激方案保持著極高疑慮,也因此,當地方政府提出總額達45萬億的固定資產投資方案時,社會輿論首先想到的就是較4萬億大11倍的財政刺激措施。
對四萬億的功過爭議再起,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指出,在那個歷史條件下,出台四萬億是對的,不能事後孔明。不過,四萬億以什麼形式退出,何時退出,應該有改進的餘地的。適當早點退出是可以的。
中國經濟不必恐慌!
45萬億,那麼這個數值到底是大還是小呢,可以和之前的年份比較一下,就清楚了,無需恐慌。
其實,如果看一下去年固定資產投資的總額,其實並不大。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16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59.6萬億元,比2015年名義增長8.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8%)。相對於去年近60萬億的投資總額,23個省市45萬億的投資目標並不是偏離太大。
但這個報道為什麼引發大家如此瘋狂的刷屏,內心擔心的,不過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我們會不會心照不宣的回到投資刺激的老路。嘴上不斷的念叨供給側,身體卻已經走上了投資拉動的老路。
經濟學家馬光遠表示,08年本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宏觀政策一直在糾結中運行一旦經濟稍有下行,立即毫不猶豫選擇刺激的老路。
即使過去的2016年,宏觀政策定位於供給側的開局之年,但事實上,2016年經濟數字能夠超過預期,如果論功行賞,真正立下汗馬功勞的是投資和土地,投資和土地市場驚艷的表現挽救了經濟數字。
在經歷2016年狂潮之後,面對經濟的壓力,以及槓桿和風險的不斷累積,北京明確定位2017年求穩,「穩」是主基調,主旋律,在穩的前提下,堅持推動供給側改革。
毫無疑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也是我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線」,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
「古來聖賢皆寂寞,莫因刺激留罵名」。不管怎樣,實施這樣的計劃總歸有政府的打算,通脹隱憂不必被誇大。地方政府擼起袖子搞投資,搞刺激,需要耐心,需要定力,需要堅持。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42650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