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航母重返南海 中美溝通成討價還價

美航母戰鬥編隊進入南中國海巡航,或駛入南沙附近

當地時間2月19日前後,美海軍「卡爾文森」(USS Carl Vinson)號航空母艦已經率領其戰鬥群重返南海水域。這是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確立後,美方首次在南海採取的「巡邏」行動。也讓此前中美高層的對話開始變得越來越像一種「討價還價」。

有分析指出,在習近平與特朗普2月10日的電話對話後,中美之間的高層溝通突然多了起來。2月17日,在德國波恩出席二十國集團(G20)外長會的中國外長王毅已會見了美國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同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財政部部長肖捷等人還分別與美國財政部長努欽(Steven Mnuchin)通了電話。鑒於中美政界高層的首次見面氣氛已經「難言融洽」,這就讓美軍航母重返南海變成了某種大機率現象。

「卡爾文森」號的南海行動

中國外長王毅和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在G20峰會上終於展開了對話,在北京分析人士看來,這似乎意味著中美兩國的「大警報」解除,雙方開始就關心議題溝通意見。但這同樣也意味著北京和華盛頓開始討價還價。

伴隨著美國海軍在2月18日釋出有關「卡爾文森」號航母戰鬥群已經重新開赴南海展開「定期巡航」的消息,這便讓中美間的局面陡然顯出一種微妙的態勢。此前,針對有關美國計劃再次在南中國海巡邏一事,中國外交部曾警告美國「不要採取任何挑戰中國主權的行為」。但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中美兩國在貿易和領土問題上的摩擦現狀還是加劇了人們對於南海的擔憂。

儘管對於華盛頓來說,這種行為屬僅僅是鞏固美國「在印度洋-亞洲-太平洋地區的盟友、夥伴及朋友之間現有的牢固關係」。但就美國軍方和政界的態度而言,這一行為的針對性已經不言而喻。

資料顯示,中國近期一直在南海加強海洋活動,同時加緊在相關島礁上的建設。對此,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曾宣稱「此舉威脅國際社會的秩序」。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在任職前也一度表示,稱美國應該向中國發出不允許其在南中國海爭議島嶼行動的「清晰信號」。這就讓「卡爾文森」號的南海「例行巡邏」變成了美方對中方的一種「能力展示」。當這種展示發生在中美高層對話前後時,其意義更是不言而喻。

需要繼續交涉的中美新環境

考慮到當下中美高層交流的現狀,美方的這種態度和措施其實也算可以預見的。畢竟,王毅直到2月14日才確定他的G20外長會的行程,這一局面與當下中美高層在前不久才在「一個中國」原則上確認共識的狀態是分不開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特朗普在10日的對話中承諾遵守一個中國原則,這只是為中美的進一步對話提供了前提。而兩國之間的其他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交涉。

如果從王毅和蒂勒森的對話內容來看,這似乎已經暗示了中美在確定大原則大方向之後,於細節問題上繼續對峙的未來。儘管中美雙方的共同利益的確遠大於分歧,中方也願與美方按照兩國元首達成的共識,沿著「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方向,加強溝通,增進互信,管控分歧,深化合作,確保中美關係取得更大發展。但目前美方對於中美高層交往的態度就限於「期待」的層面。在朝鮮半島核問題等領域也僅僅「深入交換意見」,難以達成進一步共識。

王毅蒂勒森首次面對面,中美雙方發出合作信號

事實上,也就在王毅和蒂勒森對話後,「卡爾文森」號戰鬥群開赴南海期間,美國政府也在18日發布新聞稿,稱該國財政部長努欽已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及財政部部長肖捷等人分別通了電話。資料顯示,與努欽通話的官員,都是主掌財經金融政策的關鍵人物。其中汪洋分管工商外貿,周小川負責金融與貨幣政策,劉鶴為宏觀經濟,肖捷則是財稅政策。加之中國商務部近日也示警,稱2017年來中國遭遇多起涉美貿易摩擦事件,這種「車輪戰」式的對話恰恰顯示了當前中美在貿易糾紛、區域經濟、貨幣政策、產業投資等領域的摩擦。

分析認為,對於以實用主義為外交導向思路的特朗普當局來說,中國面對這種新局勢恐怕是難以掉以輕心的。即便美方要人暗示了2017年內習近平與特朗普會晤的可能性,但在美國軍艦重返南海,美國經濟界也摩拳擦掌之際,中美間在大原則確定之後就細節問題反覆討價還價的局面就將逐漸形成。北京對特朗普的下一步行動要恐怕更要有心理準備。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42510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