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顧警告背後繼續對華搞小動作,必將招來中國雷霆反擊手段!

今年1月9日印度媒體報道稱印度政府正在考慮向越南銷售印度國產的「阿卡什」短程地對空飛彈。到了2月15日,俄羅斯媒體爆料稱儘管中國曾對此提出敬告,但印越就「阿卡什」飛彈的軍事合作談判已經進入了後期。聯想起2016年6月印度曾打算向越南出口其最先進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飛彈;2014年10月印度向越南提供1億美元信貸額度,以幫助越南從印度購買4艘海軍巡邏船;更早的時候印度還向越南提供過潛艇和戰機駕駛培訓服務,那麼問題來了——印越之間的這種種眉來眼去究竟是為什麼?

印度和越南,恰都曾是我國邊境自衛反擊的作戰對象。邊境的硝煙雖然已經散去幾十年,但是印度始終將中國視為最大的潛在威脅,認為中國「一帶一路」的戰略部署和中國海軍的「藍水海軍」發展戰略是在構築對印的「珍珠鏈」包圍圈,臆想中國在解決台灣問題後將會把矛頭轉向印度。這些年來,印度集中力量發展核武器(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年度世界核力量評估報告顯示,印度目前核武器數量為90~110枚),研製列裝射程3500公里的烈火-4飛彈和射程5000公里的烈火-5飛彈,不斷在中印邊境地區部署先進戰機、間諜無人機、武裝直升機和常規飛彈部隊(包括「阿卡什」飛彈在內),防備中國的用心路人皆知。

而越南歷史上由於其追求地區霸權的野心,不斷向我邊境地區騷擾滲透,迫使我國於28年前的2月17日打響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後來雖然陸上邊境勘定後中越關係逐漸趨於緩和,但由於對我南海島礁的覬覦,使得越南始終將中國視為重大的國家安全威脅,近年來甚至不惜擱置越美歷史矛盾,主動向美國接近以求制衡中國。

印度和越南,一西一東相隔千里,出於相近的對華戰略走到了一起。印度此次向越南出口「阿卡什」飛彈,一方面拉攏鞏固印越軍事合作關係,力求在南海沿岸製造中國戰略利益拓展的掣肘;另一方面則為自己舉步維艱的國產飛彈研製注入外來資源,要知道「阿卡什」飛彈實際上是前蘇聯上世紀60年代研製的薩姆-6飛彈的印度國產型號,在印度軍界可謂奶奶不疼舅舅不愛——陸軍嫌它貴,海軍嫌它性能落後,要不是現任總理莫迪力挺,「阿卡什」飛彈研製項目早就被咔嚓掉了。現在將這麼一種無人看好的飛彈出口越南,印度這一招謀子爭先的戰術組合也算是深謀遠慮,下得一手的好象棋。

然而不審勢則寬嚴皆誤,戰略方向偏差,再好的戰術組合也於己無益。印度向越南出口幾枚短程防空飛彈,既改變不了南海地區的力量對比,也拯救不了已成為天下笑柄的印度軍工產業。西洋棋起源於印度,圍棋起源於中國。中印兩個文明古國源遠流長的友好交往歷史和相似的歷史遭遇本該讓兩國之間有很多的共同語言,但印度卻對中國懷著難以言說的「瑜亮情結」,總是用懷疑和戒備的目光看待中國的崛起,在軍事戰略上因為侵占藏南地區而始終心虛氣短,將中國合理的戰略利益拓展當作圍堵他的圍棋手法,天天沉湎於受迫害妄想,積極拼湊串聯遏制中國的力量,充分暴露印度這個象棋手缺乏圍棋的大局觀。

中國始終以開放共贏的姿態處理對外關係,但也並不懼怕任何國家的挑釁。1959年9月8日,周總理面對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的無理領土要求,明確指出中印應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和平解決邊境問題。但印度政府視中國的誠意為軟弱,終於招來了中國的雷霆手段,1962年在喀喇崑崙山上一敗塗地。五十多年前的教訓不遠,是繼續和平與發展與崛起的中國攜手前行,還是堅持猜疑與對抗最終落得螳臂當車的下場,何去何從,印度難道不該好好掂量掂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42361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