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微博里關於德粉的看法引發了廣泛討論。不同於我們的近鄰日本,同為二戰軸心國的德國,在中國卻是好感度爆表。德國的工業,德國的軍事歷史歷來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從情感上來講,一戰之後的中德關係日漸密切,1921年簽訂的《中德協約》廢除了近代以來與德國簽署的不平等條約,此後兩國交流一直處於平等地位。(圖片)不僅如此,1933年開始的軍事合作蜜月期,雖然僅持續四年,卻讓中國的工業建設和軍備迅速實現現代化,德械師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
德械師
那麼,曾經參與八國聯軍侵華的德國為何能有別於諸多列強,與中國開啟這段傳奇歲月呢?這是因為,一戰戰敗後的德國完全喪失了在華租界與殖民地,與中國的關係中沒有了那種帝國主義的野心。
在《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下,德國的軍工生產受到極大限制。為了突破限制,德國老牌軍工巨頭紛紛借雞生蛋,與外國商界聯盟並將目光轉向海外。而此時民國軍閥間的攻伐讓很多德國武器生產者開始著眼於和中國重新建立商業連繫去打入這個龐大的市場
一戰德軍
到了1930年,中國已經成為德國在遠東最大的貿易夥伴。當年德國與中國的貿易額為3.475億帝國馬克,而同日本的貿易額為2.34億帝國馬克。德國的油脂工業原料幾乎完全依賴東北的大豆出口,德國工業發展對中國出產的鎢砂、銻、錳、錫、豬鬃和桐油也有大量需求。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為了重新整軍備戰,德國政府的戰時經濟政策要求徹底動員全社會,並儲存原材料,特別是軍用物資。德國軍工業對鎢砂的需要尤其迫切,而中國是最大的鎢產地之一,更是唯一能大量提供這種戰略性原料的國家。此外,在指導納粹德國擴張的豪斯霍弗地緣學說中,中國是典型的路遠無爭之地。中國需要藉助德國技術和培訓抵禦日本威脅,德國需要中國的有色金屬製造裝甲和大炮。一拍即合之下,中德軍事合作進入蜜月期。
中德軍事合作
近代軍事體系承襲德國更是因為德國工業自身的實力,中國與德國軍工的聯繫可謂歷史悠久,19世紀北洋水師訂購自德國的定遠、鎮遠兩艦,是當時東亞的最強戰艦。一戰後的《凡爾賽條約》並沒有扼殺德國的軍事革新能力,德國保留了一流的工業製造與創新能力,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端地之一。V1、V2火箭,Me262噴氣式戰機成為戰後軍事革命的基礎,無數末日科技成為後世無限遐想的素材。而戰後看中黑豹坦克75mm L/70火炮的法國,卻沒有生產這種長身管炮管的能力。
毫無疑問,德國軍事援助大大提高了中國抵禦日本侵略的能力。鞏縣兵工廠在1935至1936年間進行了現代化改造,生產德國毛瑟1924年式短管步槍的中國版——中正式步槍,以及經過改良的馬克沁機槍,中正式和二四式重機槍在整個戰爭中都是國民革命軍的主要步兵武器。
民24水冷式重機槍
1938年5月,在湖南的幾個兵工廠已經能夠生產20毫米、37毫米和75毫米火炮炮彈,在1936年下半年一個生產軍事光學裝備的工廠在南京完工可以生產狙擊步槍光學瞄準鏡。在馮塞克特等德國軍事顧問指導下,上個世紀30年代未完全完成整訓的德械師成為當時中國最現代化的軍隊。在淞滬戰場以血肉之軀粉碎了日寇三個月滅亡中國的野心。
拋開與中國的恩怨糾葛,德國成為軍迷們最熟悉的國家,還在於它與中國極為相似的經歷。同為陸權國家,經歷戰火完成統一,周邊列強林立,遭到國際社會封鎖遏制。德國的崛起之路很難不被國人注意與探討。
布蘭登堡門
1938年起,德國出台一系列棄華聯日政策,中德關係逐漸跌入低谷。1941年德國承認汪偽政權,隨後中德斷交,這段歷史終成塵埃。第三帝國的擴張之路沒有實現崛起,反而讓德國背上沉重的包袱。善良與強大的結合才是人類真正崇拜的對象,就像比起德國二戰的擴張,我們更欣賞德國總理勃蘭登在華沙猶太死難者紀念碑下那虔誠的一跪。所以說,德粉的欣賞與敬佩,根本上來說是欣賞德國崛起之路上的努力與創新;以及德國工業的精良與務實。而這,也正是我們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