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隨著領國馬來西亞提出新證據,要求國際法庭覆核「白礁」的主權裁決(現在它歸新加坡),這個不少人不甚了解的地名,再次引起大家的關注。
「白礁」到底在哪兒?
之前曾發生過什麼?
為何新馬雙方如此關注?
2017年2月5日,新加坡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回應,新加坡將本著一如既往的接受仲裁的態度,看待此事。
兩條紅線的焦點處即為「白礁」(具體坐標:1°19′48″N 104°24′27″E)
現為新加坡主權領土的白礁,到底有多大?說出來笑死個人~面積不超過一個足球場。這還是落潮時,漲潮時甚至會完全隱在水下。
早在16世紀時,白礁是柔佛蘇丹王朝(原馬來西亞)的領土,在英國殖民之後被割讓給了英國。
1851年,英國殖民者在白礁島上建立燈塔,並將燈塔管理權交給當時的英屬殖民地新加坡。
1953年6月12日,新加坡英國殖民地秘書致函柔佛蘇丹的英國籍顧問,詢問白礁島歸屬,以便確定新加坡的具體海域。
同年9月21日,柔佛州代秘書回函,表示柔佛州政府並不擁有白礁島主權。
1962-1975,馬來西亞出版了六份將白礁歸入新加坡的地圖。
1977年,新加坡方面在島上設立軍事器材。
1980年2月,領土爭端正式開始,新加坡向馬來西亞抗議馬來西亞地圖把白礁列為馬方島嶼。
1994年,馬方政府經新加坡同意後將主權紛爭提交給國際法庭處理。
2003年,新馬雙方簽署特別協議,將白礁爭端提交國際法院。
2007年11月,國際法院舉行相關聽證會,雙方進行了歷時3周的口頭陳詞。
2008年5月23日,國際法院正式裁決白礁島主權歸屬新加坡,鄰近的中岩礁(Middle Rocks) 歸屬馬來西亞,南礁(South Ledge) 主權歸屬擁有它所處海域的國家。
2017年2月3日,馬來西亞向國際法庭提供三份新證據,分別為:
1958年新加坡殖民當局的內部往來信函;
一名英國海軍軍官同年呈交的意外報告;
上世紀60年代起出現的海軍行動注釋地圖。
白礁上的燈塔,長期承擔領航重任
這麼小的島,自然終年沒人居住。因為礁石上終年都被厚厚的白色鳥糞覆蓋,因此得名「白礁」(是不是忽然覺得特別沒有美感)。
事實上,新馬雙方之所以卯足勁爭這座巴掌大的小礁石島,而是因為其重要的戰略意義。白礁島的主權,對於新加坡的支柱產業——海港業,極其重要。
從前面的地圖可以看出,白礁島是南海進入馬六甲海峽的咽喉要道,每天往來船只有900多艘。一旦失去了白礁島的主權,那麼每天進出新加坡港的船隻,都要看鄰國的「臉色」,滋味自然不好受,所以絕不能輕易讓步。
突然想到本地導演梁智強的2003年電影《跑吧孩子》,當時正值新馬兩國對白礁主權的爭奪,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給你感受下電影的幾張截圖,以梁導電影的一貫接地氣做法,是不是很寫實?
和我一樣,還記得電影中的兩幫甘榜孩子吵架,彼此「白教」「白教」喊得震天響的,請舉手。要說這裡的「白教」不是映射「白礁」,打死我都不會相信。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