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記者:「不在稿子裡加入批判中國的評論,稿子就通不過」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近日披露,日本駐英國大使館從大約一年前開始,每月出資1萬英鎊收買英國一家右翼智庫在英國製造和渲染「中國威脅論」。分析人士指出,這只是日本政府在海外對中國潑「輿論髒水」的冰山一角。在日本國內,安倍政府炮製和煽動「中國威脅論」更是明目張膽。通過在國內外同時渲染「中國威脅」,尤其是「軍事威脅」,對外謀求構建對華包圍網,對內推動通過新的安保政策,甚至修憲,正是日本政府的「如意算盤」。

圖說:2016年9月19日,數萬日本民眾在東京舉行抗議集會,呼籲廢除新安保法。(攝影 馬平)

「中國威脅」掛在嘴邊

炮製和煽動「中國威脅論」可以說已成為日本政府的慣用伎倆和籠罩日本媒體的「空氣」。

查看日本近年的《防衛白皮書》中與中國相關的章節,會發現其年復一年地使用「中國持續高水平地增加國防費」「廣泛和急速地強化核和飛彈戰力以及以海空軍為中心的軍事力量」「軍事和安保等方面透明性不足」等措辭。「在東海和南海等空域急速擴大活動」「在海洋問題上以實力為背景嘗試改變現狀……採取高壓應對」等表述更有升級趨勢。不僅如此,白皮書還對中國「在周邊空域的活動」「在南海以及印度洋的活動」等事無巨細地帶圖表進行羅列和分析,極力渲染「中國威脅」。

防衛研究所等官方智庫的涉華研究報告也經常有渲染內容,如指中國的海上民兵組織有軍方背景,可能承擔「挑唆誘使」的任務,從而使「中國的軍事行動正當化」;分析中俄海上聯合演習,渲染中俄軍事合作層次不斷提高等。

安倍及其內閣成員在國會答辯中也將「中國急速推進軍擴」「我國的周邊安全形勢嚴峻」等掛在嘴邊。

媒體成政府傳聲筒

日本政府和官方的上述措辭高頻出現在日本主流媒體上。共同社客座論說委員岡田充說,很多日本記者私下感嘆「不在稿子裡加入批判中國的評論,稿子就通不過」,並且這「不是來自上司的命令,而是記者的自我審查」,「中國威脅論在日本的言論空間中已經常態化」。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在安保甚至航天等領域的任何動向都被惡意或誇大地進行解讀。如去年10月中國成功發射「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產經新聞》立即以《世界警惕中國軍事利用加劇》為題進行報道,其他日本電視台和報紙也持類似論調。即使是以前被認為較為客觀中立的一些媒體也陷入這一怪圈。比如去年12月25日中國航母遼寧艦通過宮古水道一事就被日媒扯上「戰略」進行了大幅渲染報道,《朝日新聞》也評論說「中國防衛能力增強……(此舉旨在)撼動特朗普……牽制台灣」。

日本媒體對於政府安保政策和外交政策的批判精神也在漸漸喪失。岡田充指出:「媒體原本有設定議題的權力,但現在在某些方面卻放棄了議題設定權,在政府設定的台子上進行議論。」「不對政府發布的觀點進行充分驗證,就像鸚鵡學舌一樣(傳播出去),使得言論空間漸漸成為政府的傳聲筒,與戰前差不了多少。」他表示,在島嶼問題和中國軍事問題上,這種傾向尤其在加速。「對於安倍政府來說,這是一鼓作氣實現修憲的良機」。

關於外務省收買英國智庫散布中國威脅論一事,日本媒體完全沒有報道,僅在某些論壇上有網友提及,可見日媒選擇了屏蔽此事。

為軍事化博取同情

日本政府和媒體炮製和渲染中國威脅論的背後,是日本通過新安保法,解禁集體自衛權,軍費在財政大幅赤字的背景下五連增,以及修憲勢力蠢蠢欲動。可以說,渲染中國威脅論是日本政府推動政策通過,並為原本不得民心的政策爭取同情的一大法寶。

一位曾供職於日本某主要媒體的自由撰稿人對記者說,新安保法審議之前,外務省披露中國在東海「新設12座開採平台」並公布航拍照片。「當時一位要求匿名的外務省官員明確對記者說,『這是官邸布置的作業』。」

在新安保法審議之前,為了推動日本民眾對安保法案的理解,安倍晉三親自上日本電視台節目甚至網際網路視頻平台節目進行解釋,但越解釋,法案的矛盾就越突出,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就轉而宣傳中國威脅,煽動危機感。

中國問題專家、橫濱國立大學名譽教授村田忠禧指出,在2015年參議院特別委員會審議新安保法案期間,安倍引用了2015年版防衛白皮書的一個實際在算法上玩了貓膩的數據——「27年間(1988年到2014年)中國防衛費增至41倍」——來渲染中國威脅。原來,2015年版防衛白皮書為了誇大中國威脅,選取了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公布各國軍費資料庫的權威機構)的中國國防費起始數據(1989年數據)前一年的數據來做比較,並且將地方轉移支出也算到了防衛費里,這使得根據SIPRI數據從1989年到2014年約增至30倍的中國軍費跳升至「1988年到2014年增至41倍」。

事實上,根據SIPRI的數據,中國軍費的增長並不及同期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同時按照人均來看,2014年日本的人均費用為360美元,中國只有155美元,不到日本一半。所謂「軍費膨脹」等根本不能作為「中國威脅」的依據。

然而通過鼓吹中國威脅,尤其是軍事威脅,煽動國民的危機感,製造藉口,安倍政府已經掙脫了「專屬防衛」的束縛,解禁了集體自衛權,修改了「武器出口三原則」,並進一步邁向修憲。

2016年7月的參議院選舉,修憲勢力得到了三分之二的議席。民調顯示反對解禁集體自衛權和新安保法的選民過半,但為何會出現上述結果?不願透露姓名的日本某大學政治學教授指出,在野黨不成器,以及小選舉區制度這樣的技術性因素固然也是原因,但安倍政府鼓吹的「中國威脅論」得到了相當的滲透,以及在野黨沒有在安保法制的審議中就「中國威脅論」的真實情況進行充分的質詢,是出現上述結果的深層原因。

與之互為表里的是安倍的「地球儀外交」,對美國更加亦步亦趨,在與中國存在島嶼爭議的國家大肆撒錢,四處謀求構建「對華包圍網」。

村田忠禧認為:「作為鄰國,日本會受到中國的發展和變化的巨大影響,不應簡單地被『威脅論』沖昏頭腦,而應看清時代潮流,根據事實,做出冷靜客觀的判斷。」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41442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