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國發放「綠卡」增幅163%,引進外國人才會有什麼大動作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對世界的吸引力也顯著增強。而開放的環境,也吸引了更多外籍人才在華工作、生活。據悉,2016年,中國公安部共批准了1576名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增幅達163%。

在民間,人們一直將永久居留權稱為「綠卡」,這是沿襲了美國的稱謂。「綠卡」雖不同於國籍,但除在政治權利等方面與公民有所差別外,基本生活權利基本相同。不過多年以來,中國「綠卡」所扮演的角色卻似乎有些尷尬,較高的申請門檻,較長的審批周期,一年僅發放200張的數量,令「史上最難」的稱號也隨之而來。據了解,拿到第一張中國「綠卡」者,是《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孫女寒春,她本人是核物理學家,與楊振寧是同學。現實中,能像寒春擁有如此光鮮履歷的外籍人士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可事實上,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各國的人才。以體育界為例,CBA賽場到處都晃動著外籍球員的身影;桌球場上,波爾和福原愛早已馳騁多年;足球場上,甚至引來了歐洲豪門俱樂部頂尖球員奧斯卡……隨著越來越多明星運動員湧進國門,他們無疑都需要一張中國「綠卡」,才方便工作、生活。

除體育賽場,中國的高校、科研機構也加大了人才引進力度,如國家千人計劃、青年千人計劃等大力實施,正通過豐厚的待遇吸引人才。與此同時,中國市場所提供的契機,也吸引著許多外國人來中國進行投資、創業。2016年,外國公民入出境5653萬人次,如此龐大的數量足以顯示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密度。這些新情況,都要求中國在外籍人員入境等方面,探索更加便利的管理辦法。

2015年9月15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加強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的意見》,後經相關部門制定具體辦法落實,這才有了2016年中國綠卡數量相較2015年出現大幅增長的情況。不過,在筆者看來,一年發放1576張「綠卡」遠遠不夠,中國「綠卡」的發放,步子不妨邁得再大一些。最關鍵的是,還要提高中國「綠卡」含金量,在金融、醫療、法律等各方面為外國公民提供便利。

「綠卡」是永久居住權,是世界各國給予外國公民在本國生活、工作提供諸多便利的通行做法。以美國為例,美國是移民國家,在「綠卡」方面以往也最為給力,高峰期每年發放十萬張以上。德國、澳大利亞等人力相對不足的國家,也大量通過教育、創業等方式在語言、能力、年限等方面設置相關條件來實施綠卡制度。總體而言,大多數國家都具有一定的「綠卡」制度,只不過在綠卡申請條件方面存在差異,各國「綠卡」的含金量也決定著其受青睞的程度,彰顯著各國的軟實力。

眼下,中國的「綠卡」制度尚處於起步階段,相關細則在實施當中還需不斷探索完善。總體而言,中國在「綠卡」政策方面日趨開放包容的態度,顯示了中國在國際社會更加積極開放的心態,也有助於加強中國與世界的人才共用、資源共享、利益共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41369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