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怕功高蓋主的君主代代都有,今天我們說的這位便惹了君主的嫉妒。
當初韓信幫劉邦開疆闢土可謂是毋庸置疑的一大功臣,身為初漢三傑之一,韓信是三傑中卓越的軍事家,後面我們便不再說韓信事跡了,一起來了解一下韓信的後人吧。
公元前196年,韓信慘遭滅門。呂后劉邦當初為除掉韓信,便要挾韓信家傭欒出賣韓信,但這時韓信還沒有要謀反的意圖,劉邦此舉是誣陷殺害的。
韓信被滅門時,還有個三歲的孩子,由韓信家客藏匿,之後家客告知蕭何。後劉邦不知從那裡得了消息,懷疑蕭何藏匿韓信後代,甚至不惜搬到明面上來內士卒搜查,而這期間兩年都秘密監視著蕭何家。至於蕭何是否藏匿了韓信幼子,看樣子也有了幾分真實性。
查看資料得知,公元前196年,當時僅僅三歲發韓信幼子到公元前180年已經成長為十九歲,在劉邦的搜查追捕之下,順利成長也實在不容易。蕭何當初自身難保,只能想辦法將韓信之子另尋他處撫養藏匿,期間趙佗(南越王)對這孩子撫養的用心程度甚至超過當初韓信無事之時。也就在這年,韓信唯一存在的孩子韓信幼子最後居住在了南海郡,並在濱海受封為土夷長。期間無奈,只得將韓姓拆分,改為韋姓以求自保。
後韋氏歸附唐代擔任衛國公的李靖,此期間韓信後人也有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定居之所,從公元前180年到後來的隋朝621年,這整整八百年由韓姓而來的韋氏家族都居住在合浦欽州一帶,這是自韓信以來直到現在定居時間最長的一次了。
武德四年,也就是公元622年十月,韋氏家族的現任首領是萬壽公王--韋厥,他當時被受封為澄州刺史。為了公務之便利,韋氏族人幾乎是舉族"搬遷",率領大部分的家族子孫到上林縣居住,此時韋氏家族還要堅持祖訓修建院子大宅。
韋厥之子韋敬辬,在公元681年後接連寫了兩副碑文,其意思無一不在顯示者自己是韓信的後人,由此後人才猜測這韋氏族人便是當初韓信的後代,再見這兩幅碑文就更加肯定了。碑文中還顯示,那時的嶺南地區遍布韓信後代。
直至公元722年,韋盈被人誣陷說其要謀反,誣告韋盈的邕州刺史李諱心存詭念,不過後來韋盈這罪並未坐實,當時韋氏家族已有一千多人,也幸好韋盈無辜,否則韓信後代又要遭受一次韓信當初的大禍。
廣南地區有韋土官者,這些人便是韓信後代。
宋朝韋氏土官,也是有記載的東蘭州,韋君朝便住在土夷長居住的文蘭洞,他身為韋氏家族首領便要決定處理一族的大小事務。而韋君朝長子韋宴鬧便在宋朝時內附朝廷,他們並沒有裂土封王,而是主動把自己的勢力範圍內的領土全部交到了宋朝朝廷的手中,於是,宋朝朝廷便在這裡設置了州縣。
南北朝之時,韋元芳長子韋厥在隋唐時期,也是武德四年十月受李靖賜封,由此舉家移居上林縣。
韋白雲長子為韋君朝,而韋君朝的長子是韋宴鬧,這裡略過前面兩人直接說韋宴鬧,韋宴鬧育有五子,分別是長子韋琅慈,次子韋琅雲,三子韋琅琊,四子韋琅萬、五子韋琅海。
長子遷居思陵州,死後於東蘭鳳凰山安葬。韋琅雲與韋琅琊均移居古田鳳凰寨。
後韋扶瑤被府衙通緝捉拿,無計可施之下只好隱姓埋名,改為銀姓。
廣南土官,也就是宋朝韋氏土官韋君朝與唐朝都有繼承鼎彝。藉此證明,宋朝東蘭韋君朝韋氏家族即唐朝土官韋厥的嫡親後代。所以唐朝中後期,韋氏家族即從上林移居東蘭縣居住。
公元前196年,韓信後人一直在長安居住。
公元前196到公元前180年韓信後人為隱瞞身份,便在南越國宮庭取韓一半改為韋姓。
公元前180年至622年10月前往象郡定居,同年,韋厥升官,後來便又遷居到上林縣,但從智城洞開始,韋厥便讓家族子弟四處為官,均以韋為姓。
公元722年韋盈被陷害,在745年韋家又被黃家出賣,之後韋氏家族便搬到東蘭縣。
宋朝1107年,部分人知曉韋姓原由韓姓而來,韋宴鬧依附於宋朝,便將四個兒子派到多處要他們謀求官職,後又進行移居。於明清之時,小部分韋氏姓氏又改為韓。
不過現如今到底哪些是韓信後代哪些又不是,估計著一些人都算不清了吧,更何況後代又改為韋姓。
韓信後代的故事便到此為止了,至於到現在的後代便不曾得知,但想來過的也不會差到那裡,相較於孔子後代那人人得知的高調,韓信後代這般也著實讓一些人放心。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41332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