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墓?我們可能從未聽說過,但古人尤其注重自己死後的墓穴,更何況是千古一帝。古代帝王墓著名的有秦始皇陵,明十三陵,而成吉思汗屬蒙古人,並非漢族,他的墓穴從奢從儉我們不能由常識判斷。
成吉思汗的墓可以說是相對神秘的,秦始皇浩浩蕩蕩的修建地宮,為不暴露所在地竟將所有的工匠留於地宮內陪葬,而我們至今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已經是堪稱世界八大奇蹟,地宮的所在地仍未被發現。而隨著城市化的建設,一幢幢高樓大廈的林立,使得地宮的發掘工作更加艱難起來,所以成吉思汗的陵墓至今是個謎,我們也只能根據現有的史料和考古成就一步步的推測和探索。
成吉思汗死於西夏出征之途,由於成吉思汗驍勇善戰,他已經強大到沒有任何人能夠戰勝,所以他自然不是死於他人之手,而是被疾病帶走(也有傳言是被西夏公主要掉命根子,不治而亡,但這些都是傳言不足為信)。這對於他來說或許是個遺憾,這樣奔波於戰場的大英雄應該是願意戰死沙場,而不是被病痛懦弱的帶走吧。他雖然走了,但他名垂青史,一直為後人所敬佩,試想,他當時臥病在床卻依舊出征西夏,這樣的勇敢與灑脫一般人做不到,更不要說他是那個時代的霸主了。
在他知道自己快要離別之際,兒子們跪在床頭,營帳內,他要訴說的定是將他的事業完成下去,而他是否為自己選了一塊墓地呢。
成吉思汗墓葬於伊金霍洛草原,這個說法可不可靠至今尚未被證實,常言道,落葉歸根,成吉思汗像一隻雄鷹一樣翱翔在草原上,他那麼渴望寬大而宏偉的人。而他的墓,必然應該是在草原吧。古代墓碑有其遺址,而成吉思汗的墓由於神秘,有的是疑冢,現如今,史學界大多統一口徑為四大疑冢:
第一個疑址是現蒙古國也就是外蒙古境內的肯特山南,克魯倫河以北的地方,可謂是依山傍水,風水極佳的。
第二個依舊處於現今蒙古國的杭愛山。
第三個是寧夏的六盤山,六盤山也是一處富有靈氣的地方,風景也是非常的優美。
第四個是內蒙古的千里山。而伊金霍洛草原的墓地,則被視為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供後人膜拜瞻仰,以及深深的懷念。
《蒙古秘葬》是作家于謙的心血,此可謂作家于謙的嘔心瀝血之作,他曾數十年奔赴於考古現場,凡是與成吉思汗陵墓有關的考古挖掘都有他的身影,此書一上市,有了很大的反響,不僅僅是由於他的逼真,而且他也打開了塵封的歷史,使成吉思汗及他的陵墓再度被人們高度的關注。不禁讚嘆于謙老師寫的妙,這本書就像一壇老酒那樣的香醇,值得人們的仔細品嘗與喜愛,他給我們還原了當年蒙古帝國威武沙場的豪氣,帶我們進入了那樣的情境。
但是,終究那還是一本歷史玄幻小說,既是小說就有他的起承轉合,有高潮,有低落,我常常看電視劇的時候將那裡面的情節信以為真,如果問我當年呂雉為何嫁給了劉邦,我竟不假思索的想到了易小川,小說畢竟是小說當然不必當真,但是比起無聊的歷史書,這些更令人所津津樂道,記憶深刻。
而我理所當然的回答也是值得深思的,電視劇在提供我們娛樂的同時也扭曲了我們對歷史真相的理解,于謙老師的這部懸疑歷史小說也是,雖逼真,但不等同於史料。主人公寶音在一次對姑娘湖的考察中墜湖,醒來後發現他所經歷的一切只不過是一場長長的夢,仿佛這一切是虛幻的一樣,所以對於于謙老師的小說應辯證的看待,但我相信他對後世守陵人的採訪卻是真實的。
古代帝王一般都有守陵人,大約成吉思汗也是不能免俗的。據傳,在他死後,他的幼子拖雷從盡心盡力支持建立大蒙古國的名將部落中精選出1000餘人,交由父汗的愛將「四傑」之首的博斡兒出統領,命其守衛、祭祀成吉思汗的靈帳,並且,這支部隊享有「不服兵役,不納賦稅」的特權,並且世襲罔替,代代相傳。
他們一代代都堅守著自己的責任,草原上即使有外出求學的人,也會派部落里其他人照看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隨著科技的發達,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相信這些淳樸的守陵人仍然會一直守護著成吉思汗陵並將其延續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41268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