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產經新聞》報道:在東中國海的對岸正在誕生一個巨大的軍事力量,並對美國、日本逐漸形成抗衡之勢。
將有關中國的最新情報綜合一下可歸納出以下幾個趨勢性動向:
一、據美國海軍情報部的分析報告,中國目前正在建造五艘新型核動力潛艇,這種潛艇的特點是難以跟蹤,並將裝備射程達八千公里以上的飛彈,飛彈可配備核彈頭;
中國在計劃建造5.6萬噸級的常規動力航母
二、據中國內部資料,中國在計劃建造5.6萬噸級的常規動力航母的同時;正開展9.8萬噸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預研工作。
三、中國希望東協國家能與中國進行海上聯合軍演。
這樣一來,自然會產生這樣一種擔心:如果中國海軍與日本自衛隊發生戰爭,誰將取勝?這是一個看似簡單但十分嚴重的問題。
日本的現狀是,日本擁有高質量的"棋子
日本防衛大學的太田文雄教授在其新著《情報與國際現狀分析》中指出,日本的現狀是,日本擁有高質量的"棋子",但當自己意識到問題時,自己的周邊已被低質的"棋子"包圍了。
三、中國雖然有大量的貨櫃港口,但它們擔負的基本都是海上貿易運輸任務,這些貨櫃港口不可能短期內轉化為軍事能力。
文章還煞有介事地援引美國海軍退役少將麥可·麥克德維特近期的文章說,為中國商業船隊占據主導這幅畫卷繪上最後一筆的是中國的捕魚船隊——其規模世界最大,把第二名遠遠甩在身後。「就中國而言,海權不僅包括海軍力量。」此外,中國海軍在全球大國中成長最快。
中國漁船在海外時常被他國抓,在這個報道里反而成了主導海洋的工具,讓人不禁啞然。而且,在筆者看來,中國發展海軍的目的與西方的邏輯完全不是一碼事,中國根本不可能去謀求主宰海洋。中國發展海洋實力,主要是基於五方面戰略考量:
一、保護中國海洋權益和國家安全。
中國擁有超過一萬八千公里的海岸線,擁有300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過去中國因為經濟、技術和國力因素沒能維護好自己的海洋權益,現在恢復性維護是正當合理的邏輯,中國海軍實力與美國差距那麼大,如何挑戰美國?中國,只是在儘量維護自己的海洋權益和保護國家安全而已。
二、保護貿易航線和海外利益。
中國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第一大進出口貿易國,海上貿易航線的安全對中國來說意義重大,中國發展藍水海軍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要保護貿易航線的安全。另外,隨著中國與世界經濟聯繫越來越緊密,中國在海外的經濟利益越來越多,發展強大海軍也是維護自己的現實海外利益。這些,與挑戰美國都沒有任何關係,中國雖然反對美國霸權,但絕無可能有取而代之之心,中國的目標是世界多極化而非去替換美國霸權。
三、構建大國發展和安全空間。
任何大國的本土近處都該有相應的安全空間,但在過去很多年中國一直沒有,美國的飛機、艦船經常在中國家門口晃,給中國的國家安全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怎麼可能不發展強大海軍以構建大國發展和安全的空間呢?
四、對沖美國阻礙「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力。
美國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戒備心很重,美國為了對沖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不停中國使絆子。美國能這麼做,中國當然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中國提升自己在海上的實力,客觀上就能迫使美國去消耗多資源在海上對付中國,那麼中國在實力增強的同時,「絲綢之路經濟帶」遇到的阻力也會小一點。
五、海底資源開發。
中國一直在努力開發海底資源,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投入,而海洋資源開發不但需要技術和經濟投入,更需要保證安全。中國發展海上裝備,也是為了海底資源的開發利用。
那麼,既然中國距離主宰海洋還有太遠的實力差距,中國也根本沒有主觀主宰海洋、挑戰美國之心。既然如此,英國《金融時報》為啥還如此捧殺中國?他們又有什麼目的呢?
在筆者看來,《英國金融時報》捧殺中國意圖有三:
一、《英國金融時報》2015年已被日本經濟新聞社以1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所以現在它已不是英國背景的報紙,而是日本背景的報紙。在被日本媒體收購後,這家媒體的立場實際上已經是日本利益立場。站在日本利益立場上,捧殺中國當然是日本人夢寐以求的。
二、製造「中國威脅論」,引發特朗普的警惕,刺激美國加大力度遏制中國。日本只有依靠美國才能抗衡中國,所以通過製造中國威脅論可以促使美國對中國保持更高警惕,並在接下來投入更多資源對付中國。
三、為自己發展軍事力量尋找藉口。日本一直在加速擴軍,並在「修憲」前做更多讓日本軍隊走出去的準備。
所以,在筆者看來,《金融時報》對中國的「吹捧」看似是好意,實則惡意慢慢,本質上是為了誇大中國威脅論,挑撥中美關係,從而使自己能夠在中美較量中獲益。說白了,這完全是別有用心!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40812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