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2月3日,林世功出生於琉球國久米村,他是若秀才林奕保與鄭氏思鶴的次子。林世功出身閩人三十六姓,是明太祖洪武年間的福建移民林喜的後裔。
林世功自幼在明倫堂學習漢語、漢文,在1865年的官生科考試中金榜題名,被錄取為赴宗主國清朝留學的官生。1868年冬,林世功等4名官生前往清朝留學,並於翌年到達京師(今北京),入學國子監,這也是琉球國最後一批派往中國的留學生。他的學業非常出色,在中國期間他的漢詩就以《琉球詩課》與《琉球詩錄》之名刊行於世。1873年夏,林世功學成歸國。
1874年,剛剛歸國的林世功就被任命為久米村詩文官話經書師匠,同年12月轉任久米村文組主取。次年6月,林世功出任國學大師匠;9月又擢為中城王子(世子)尚典的講解官。
就在林世功平步青雲之時,琉球面臨著逐漸亡國的深淵。1872年日本將琉球國改為琉球藩。1875年,日本派內務大丞松田道之出使琉球,強迫琉球斷絕與中國的宗藩關係,震驚琉球上下,使琉球處於風雨如晦、人心惶惶的亂象之中。儘管琉球據理力爭,反對日本要求,但仍無能為力,與松田道之談判破裂後,只好派官員直赴東京請願。
與此同時,琉球國王為了挽回國運,又派遣紫巾官向德宏秘密出使中國,林世功隨同前往。一行共19人,於1877年4月12日到達福州,與滯留福州的貢使毛精長會合。向德宏、林世功等人將尚泰的密信呈給閩浙總督何璟,並提出直赴京師請願。經何璟上奏後,清廷才知道了琉球所發生的一切。然而,清政府反應消極,對日本只「以情理二字相駁詰」,也不准向德宏等入京。日本利用清政府的不干涉政策,於兩年後在琉球設沖繩縣,將國王尚泰、世子尚典等琉球王室成員挾至東京軟禁,琉球滅亡。
當時,向德宏、林世功等並未應清廷要求而回國,而是留在福州。他們是從漂海來閩的琉球難民那裡聽到了亡國的噩耗,接著又得到了世子尚典要求他們北上求救的密函,於是向德宏於1879年6月先行北上,到天津謁見清朝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到1876年9月29日,林世功、蔡大鼎、毛精長等人也從福州北上,直赴京師求救。
林世功及蔡大鼎、毛精長等人在1879年10月19日到達京師後,就積極展開救國活動,與在天津向李鴻章請願的向德宏相互呼應。從1879年10月23日到1880年11月18日,他們共9次向總理衙門或禮部請願,呼籲清朝討伐強暴的日本,幫助琉球復國,但清廷只勸他們儘快回福州。
就在林世功等想盡一切辦法復國時,清政府正在與日本進行針對琉球的秘密外交。原來經美國前總統格蘭特的斡旋,日本想出了一個「分島改約案」,即將琉球南部的先島群島讓給中國,在先島群島復琉球國。林世功等人於1880年9月28日向總理衙門遞交反對分割琉球的請願書,稱先島群島貧瘠不能立國,請求恢復琉球全境。但這無濟於事,總理衙門還是於10月21日同日方草簽了分島改約的協定。其後清廷內部圍繞該案發生爭論,林世功似乎也察覺到了。他感到必須以死來拯救琉球國運,於是在1880年11月20日(陰曆十月十八日)以個人名義向總理衙門呈遞了一封請願書, 還給蔡大鼎、毛精長等人留下一段遺書,至今是個歷史的見證。
當日上午,林世功自殺殉國。他死後,清朝官員被其打動,嘆曰:「此誠忠臣也!實屬可憫。」遂賜銀二百兩,於他殉國兩天後埋葬於通州張家灣。 後來「分島改約案」果然沒有簽署,但琉球也沒能復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40768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