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月24日,大陸股市創業板再度殺跌、國債期貨尾盤大跳水,究其內因是中國央行已悄然完成六年來的首次加息。而1月25日,國債期貨延續下跌,創出近一個月的新低。
創業板和國債雙殺的局面至少已有兩三周沒有出現,而上周不是剛「降准」投放6,000億?至少市場上的流動性不成問題,那麼到底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直到中國央行盤後公布: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基本穩定,結合近期MLF到期情況,對22家金融機構開展MLF操作共2455億元,其中6個月1385億元、1年期1070億元,中標利率分別為2.95%、3.1%,較上期上升10個BP。這意味著中國央行已經採取了「變相」加息的手段來縮緊長期的市場流動性,此舉到底有何深意?
暗度陳倉
如果認為央行這是在投放流動性,那就錯了,真正重要的是最後一句「較上期上升10個BP」。它的意義非常重大,意味著政策利率近六年以來首次上調,因為一年期存貸款利率最後一次上調是2011年7月。因為流動性風險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風險—近期剛剛在債市上演(去年是股災)。因此利率的上行很有可能繼續以隱蔽的、偷偷的形式展開。而這恰恰是北京制定的悄然「加息」的戰略精髓所在。
之所以說1年期MLF的利率(中國央行把錢借給銀行的利率)正在成為實際上的基準利率,複雜一些是與正在構建的利率走廊有關,可以簡單理解為,MLF現在是央行給銀行放錢、尤其是長期限錢的主要工具。它的利率足以影響到更廣泛層面的利率。銀行用高等級的抵押物向央行借錢,尚且需要這個利率,更何況其他機構、企業和個人向銀行借錢?
要利率還是匯率?
中國央行選擇此時加息的原因,其實就是隨著特朗普上台,中國面臨的掣肘開始日益顯現:穩住匯率,利率狂飆,股債雙殺;穩住利率,匯率狂跌,資本瘋狂外流。先利率,還是先匯率?
筆者在《加息還是一貶到底 北京已給出答案》中已有闡述,顯然,央行已經將「匯率」擺在「利率」之前了。一方面人民幣和外儲臨近敏感點位,另一方面實體經濟也不差(四季度GDP 6.8%超預期)能夠承受小幅加息。這就意味著利率易上難下,貨幣之水已收難放。
中國央行明確釋放流動性緊縮的信號,中國農曆春節後資金面預期悲觀。央行在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明確自出「衡量銀行體系流動性鬆緊程度應更關注利率指標,而非簡單觀察央行操作量。」央行在節前時點釋放收緊流動性的信號,意味著節後對資金面的約束是必然。當然,這是內部的應對之策,外部的話除非特朗普交易徹底逆轉,美元、美債收益率重新下跌,至少也要等中國決策者先看清特朗普。
被動變主動?
從內部予以應對,而不是守株待兔地等待特朗普交易反轉,儘管這意味著短期內中國的股市、債市和樓市等資產價格會受到抑制,但可以避免崩盤式的後果及潛在的系統性風險。
1月20日央行進行的是「臨時流動性便利」操作針對的主要是春節期間現金流出量大的幾家國有大行。其與降準的區別在於,銀行需要付息,資金成本不超過28天期逆回購利率2.55%,而且春節後就要相機收回(降準是長期的);與MLF的區別在於,銀行不需要質押債券。
反過來想,央行如此用心良苦,連放點過節錢都要如此精心設計,看來這次悄然加息是動真格,至少這筆資金的利率會維持一年,而且此時上調利率的信號意義明顯,說不定接下來幾筆MLF就都是這個利率了,畢竟一旦上調又很快下跌反而會給市場錯誤的信號。
既然外部因素難以左右或者改變,那就做最好的自己,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把所有的掣肘當作浴火重生的動力。一要避免系統性風險,二就是真正推進改革,而這兩者正是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的兩大最重磅的任務。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