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球軍情銳評:俄軍蹚中東渾水 美國攪南海大局

轉眼2016年過去了,世界風雲變幻,大國矛盾日益激化,恐怖襲擊陰影輪罩全球,內戰衝突、恐怖襲擊、國家戰爭......烽火狼煙在全球燃起,有的衝突是多年戰爭的延續,而有的則是矛盾激化最終戰火爆燃,敘利亞和伊拉克戰場上的態勢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葉門戰事一波三折,南海局勢也如過山車直上直下,而俄羅斯與西方的較量又讓人們感受到了冷戰的寒意。

南海局勢如「過山車」

隨著美國「重返東亞」政策的推進,美國航母多次在南海「耀武揚威」,與南海周邊國家不斷加強軍事交流和合作,並以「狗拿耗子」的熱情為幾個國家發聲。被「鼓動」起來的越南不斷強化軍備,從俄羅斯購入的基洛級潛艇陸續到位,並將從以色列購入的最新型的火箭炮系統部署到南沙竊占的島礁上。而最為活躍的則是阿基諾三世執政時期的菲律賓,在美日從旁煽風點火下,當時的菲律賓在東協框架內及各類國際場合以「受害者」的姿態肆意挑釁中國。

中國對南沙群島的主權有充分的法理依據,而且南海作為中國搜救責任區,中國在這一年逐漸加大了在南沙群島的民用和軍用建設,5座新建燈塔給予南海航行者光明與希望的指引,大型的機場和醫院也投入使用。各類軍用防禦設施加速構建,中國海空軍各類先進裝備紛紛亮相在南海維護國家利益,並與美軍艦機有過多次「親密接觸」。

南海局勢到所謂「南海仲裁案」期間達到了最高熱度。諸如美國這等根本都沒有加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並多次無視各類國際裁決的國家也跳腳出來「火上澆油」,各類不相干的國家更是站在所謂「道德制高點」上肆意發聲,全然枉顧基本事實。可是南海局勢的熱度自此卻呈現了急轉直下的態勢,杜特爾特成為菲律賓總統是這個轉折的關鍵。杜特爾特拒絕成為美國利益的「馬前卒」,再次回歸到阿基諾三世當政之前的務實政策。杜特爾特擱置了「南海仲裁」,提出要與中國友好,並迅速付諸實施,南海當事國態度的轉向徹底打了「偽善者」的臉。以至於在「潛航器事件」發生後,菲律賓甚至刻意與美國撇清關係。

在南海局勢緊張之際,日本是美國之後最積極的一個域外國家,除了實惠的口頭支援,日本也積極推動向菲越出售甚至贈送巡邏艇。其實在整個東亞地區日本都是一個「活躍分子」,而韓國在這一年就無暇他顧,頗有點「焦頭爛額」了,其部署「薩德」的決定嚴重損害了中俄戰略利益,實際上是為半島引入新的危機。特別是在朴槿惠因「閨蜜門」遭彈劾,而「薩德」系統部署也與「閨蜜門」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時刻,韓國似乎仍未有「回心轉意」的跡象,鐵了心要一條道走到黑推進到底,中國的態度也非常明確:「絕不會在各種挑釁面前逆來順受、忍氣吞聲」。關於「薩德」的問題必然會延燒到2017年。

在「薩德」的問題上,日本也決定來「湊熱鬧」,女防衛相到關島「取經」,為日本部署「薩德」打前站。而隨著日韓軍情協定的「快速」簽署,「亞洲版北約」拼圖加入了一滴非常重要的黏合劑。這一年中國海空軍前出島鏈訓練已成為「家常便飯」,而日本也忠實履行了解放軍「御用攝影師」的責任。隨著特朗普於2017年1月20日就職,其南海政策、朝鮮半島政策還有關於台灣問題的政策的影響都將在新的一年中逐漸顯現出來,該地區無疑將繼續聚焦世界目光。

資料圖:美軍「沃斯堡」號在南沙海域遭中國海軍鹽城艦近距離跟蹤和監視。圖為美軍「沃斯堡」號戰艦(前)與中國海軍054A鹽城艦(後方)。

列強主導敘伊戰事

2015年底,「伊斯蘭國」的財富和附屬組織數量達到巔峰,但進入2016年後,國際社會在認識到其巨大危害性後,逐漸加大了打擊力度,特別是頗具戰鬥力的庫爾德武裝(美軍培訓並武裝)成功遏制了「伊斯蘭國」在伊拉克的擴張勢頭,站穩腳跟的伊拉克政府軍也在國際反恐聯盟的支援下展開絕地反擊。伊朗支持的什葉派民兵同樣是反恐作戰不可小覷的力量,相反早前支持「伊斯蘭國」的一些遜尼派國家則不敢再「冒天下之大不韙」,加上未遂軍事政變後的土耳其「幡然悔悟」,放棄「買石油賣化肥」的灰色生意後,「伊斯蘭國」的財源和物資來源都受到很大影響。土耳其軍隊更是打著「反恐」旗號,深入伊拉克和敘利亞境內,雖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但隨著國內恐襲不斷,土耳其估計也不會再與「伊斯蘭國」勾勾搭搭了。

今年在伊拉克境內的反恐作戰,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摩蘇爾戰事,伊拉克政府軍和庫爾德武裝在10月份開始對摩蘇爾發動猛烈進攻,摩蘇爾戰事就此打響。戰事初期伊拉克軍隊的進展出乎意料地順利,一方面是聯軍空中火力強大,另一方面整頓後的伊拉克軍隊也顯示出「脫胎換骨」的變化,但還有一個原因則是美國領導的聯軍不願明說的,即美國為摩蘇爾的「伊斯蘭國」武裝留好了「華容道」,使用「驅虎吞狼」的毒計,試圖把摩蘇爾的恐怖分子趕到敘利亞去,直到發覺情況不對的什葉派武裝迅速填補了若干漏洞。如今的摩蘇爾戰事已經到了「啃骨頭」的階段,戰事慘烈且膠著,最樂觀的估計也是2017年上半年才能拿下全城,可是就以往的那些預測和結果來看,摩蘇爾之戰能在2017結束就很不錯了。

而在敘利亞戰場,由於俄羅斯在2015年9月介入戰爭,敘利亞政府就如吃下了一粒「回魂丹」,而且這「回魂丹」不僅是救命還強健了敘政府軍的體魄。煎熬苦守的巴沙爾終於盼來自己的「救世主」,在俄羅斯強力支援下,敘政府軍會同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及伊朗從全球招募的志願者,在2016年發起全面反擊,連克巴爾米拉、阿勒頗等重鎮,很大程度上扭轉了敘利亞的力量格局。在阿勒頗戰事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中俄聯手否決了西方在安理會鼓搗的停火協議,徹底沒了指望的阿勒頗守軍最後在土耳其協調下選擇棄城,自此巴沙爾的政府軍已占據上風。或許是樂極生悲,沒想到從摩蘇爾逃出的大批「伊斯蘭國」恐怖分子喬裝打扮,竟然靠奇襲一舉占領了之前被俄敘聯軍奪回的敘古城巴爾米拉,由此暴露出敘政府軍兵力不足的劣勢,但是如無意外巴爾米拉仍很快會失而復得,「伊斯蘭國」無論在敘利亞、伊拉克抑或是利比亞都難再掀起什麼大浪了。

令巴沙爾感激涕零的俄羅斯當然也不是懷揣著「國際主義」精神來無私獻愛心的,俄羅斯從這場戰爭中收穫了巨大的利益。俄羅方軍事干預拯救了巴沙爾政權,保護了自身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基地,並在某種程度上踐行了「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略思想,而且作為重要角色萬眾矚目地重返國際舞台。如今俄羅斯幾乎主導了敘利亞的和平進程,年終的停火協議及規劃內的全面停火談判,敘利亞這攤渾水,俄羅斯蹚得真是「風生水起」。

資料圖:阿勒頗飽經戰火摧殘。

大國退場,中東誰主沉浮?

毫無疑問,俄羅斯的軍事介入挽救了敘利亞政府,但若無開戰頭幾年伊朗的全力支撐,巴沙爾可能也等不到俄羅斯「援軍」到達的那一天。在中東地區另一個受到矚目的戰略變化就是伊朗的崛起,特別是從2016年1月16日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正式執行開始,伊朗如「猛虎出籠」,不僅鞏固了既得利益,而且對更多利益的追求也似乎越來越得心應手。「不差錢」的伊朗全球「爆買」,大量的落後客機將被替換,而之前被一再耽擱的S-300飛彈系統也終於到貨。

歐巴馬上台之初就開始在中東回縮軍力,隨著2016年初伊朗核協議開始全面執行,大國爭霸的中東開啟地區國家爭雄的時代,伊朗為一方、沙特為另一方。核協議的全面實施讓伊朗如虎添翼,不僅之前各國拖欠凍結的巨額石油款項將收回錢包,而且其石油出口也將出現短暫暴漲。「闊起來」的伊朗保持了其一貫的強硬行事作風,比如扣押誤入領水的美軍士兵,這些水兵遭扣押後拍下的「舉手投降」視頻在伊朗媒體上播放並很快傳遍全球,令美國尷尬不已。而後美軍調查發現,被扣水兵還將姓名、軍階、編號、出生日期乃至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的密碼等個人信息提供給了伊朗軍方。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痛批涉事的10名水兵及其上級「準備不足、指揮不力、玩忽職守、不夠職業且缺乏戰鬥意志」。這一事件在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正式執行前幾天,雖然得到快速解決,但是美國的臉被打得「通紅」。而2016年中及年末,在波斯灣又多次上演了伊朗快艇「危險接近」美國軍艦的事件。事態嚴重到美國艦機警告射擊的程度,但是伊朗繼續我行我素。

沙特和以色列極力反對達成伊朗核協議,但是木已成舟,兩國也拒絕「坐以待斃」。尤其是沙特,數年來軍購額一直高居世界首位,甚至不惜重金拉攏外援,巴基斯坦和埃及也是受益方,埃及的「陣風」戰機和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就是由沙特買單。而且沙特挑頭帶領阿拉伯聯軍攻入葉門也是想展示一下實力,遏制一下親伊朗勢力在中東的「攻城拔寨」風頭,但就過程來看似乎是玩砸了。胡塞武裝及其盟友的飛彈多次給沙特軍隊造成巨大傷亡,化整為零的胡塞武裝還多次逆襲攻入沙特境內的軍事基地搞破壞,戰果堪稱輝煌,「阿帕奇」武裝直升機、M1坦克等先進裝備被一群游擊隊摧毀,還有倒霉的阿聯運輸船也被「收割」進了戰果名單里。

急眼的沙特開始在葉門肆意施威,誤炸造成平民傷亡說成有敵方武裝人員混跡其中,而後來外媒曝光卻顯示沙特有計劃地轟炸葉門水利、農田、養殖場所等民生設施,最後惹得怕背黑鍋的美國都寧可不賺錢也不賣給沙特武器了。英國更是被捎帶進去,因為沙特使用英制集束炸彈一事遭「打臉」。

沙特在葉門本來打算揚威,但最後卻丟人現眼,仗打得一塌糊塗,而且還把2個西方老大哥都給惹惱了。本想「殺雞儆猴」給伊朗來個下馬威,不想還被雞給啄了眼,猴子都樂開花了。沙特在葉門的窘境2017年估計還會繼續,而對伊朗來說堪稱壞消息的則是對核協議非常不滿的特朗普當選美國新總統,中東這盤大棋要怎麼下,目前看來還不是很明朗。隨著俄羅斯與伊朗的地區影響力日增,美國是放任自流還是重新回來插一腳,不管怎麼樣,紛亂的中東仍會是世界關注的焦點。

資料圖:沙特野戰炮兵向葉門胡塞武裝目標射擊。

俄羅斯與北約的「三戰」隱憂

俄羅斯與西方在中東有共同的敵人——以「伊斯蘭國」為代表的恐怖分子,但是他們的分歧也很明顯,俄羅斯支持的巴沙爾政權與西方支持的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可謂水火難容。雖然因為阿勒頗問題,美國與俄羅斯在聯合國進行了「火藥味十足」的互撕,但中東也只能算是俄羅斯與西方角力的一個「分戰場」,主戰場其實是令人感覺到冷戰寒氣的東歐。

2016年,烏克蘭的局勢趨於緩和,一方面戰爭雙方都難有十足把握取得進展,另一方面之前一直試圖「積極進取」的政府軍遭遇了慘重損失,需要時間「舔舐傷口」。可是因烏克蘭內戰引發的俄羅斯與北約的對抗在這一年則更趨激烈了,西方繼續對俄制裁,身處經濟寒冬的俄羅斯當然非常難受,而近年「命途多舛」的歐洲也不見得能輕鬆到哪裡,可謂「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就像美國煽動「中國威脅」從而重返東亞一樣,美國和北約在歐洲也使用的是一套「劇本」,只不過「大反派」換成了俄羅斯,北約極力渲染「北極熊威脅論」,趁機不斷推進歐洲反導系統部署,籌劃在東歐地區輪駐多國部隊,擴大在中東歐地區的軍事部署,組織大規模軍事演習,而針鋒相對的,俄羅斯在與北約成員國波蘭和立陶宛接壤的加里寧格勒地區部署了「伊斯坎德爾」飛彈。

美俄兩國在海上和空中接連發生多起冷戰事件,雙方互相指責在國際海域和空域搞「危險接近」。美國軍方4月份稱,俄羅斯蘇-24戰機在波羅的海對美國海軍「唐納德·庫克」號驅逐艦實施「模擬攻擊」行動。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當時說,俄羅斯飛行員的行為是挑釁性的、危險的。他還表示:「根據交火規則,那架戰機本來可以被擊落。」俄羅斯航母冒著黑煙的照片成為西方社交媒體上爭相挖苦的對象,但另一種解讀卻認為此舉是俄羅斯的一種示威方式。隨著美俄雙方言語威脅和行動的升級,新的鐵幕開始降臨,人們甚至擔心美國和俄羅斯可能正步入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邊緣。當然俄羅斯與美國之間的衝突因素在增加:烏克蘭危機、網絡戰爭、終止處理核材料合作和敘利亞內戰等等,美俄之間的信任感所剩無幾。但局勢還是在可控範圍內,至少兩邊都不會為了烏克蘭和敘利亞摁下核按鈕。而且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對於北約的不滿及對改善美俄關係所作出的姿態,令美俄關係在未來有較大改觀成為可能。

就像德國外長所說的,美俄關係比冷戰時期更難捉摸。深處分裂旋渦及難民危機的歐洲也不願過分惡化與俄羅斯的關係,而只有歐洲成為抓手,美國才能在東歐真正「撬動」俄羅斯,現在已經有大量西歐民眾對美國借道派軍到東歐不滿,為什麼要犧牲歐洲的安全來成全美國的利益,歐洲自己的問題已經夠多了。特朗普時代的美俄關係或許也難以出現「魔術般」的變化,回歸正常的競合關係至少也會令世界更放心吧。

戰火不斷的2016年已經過去,2017年的世界將走向哪裡?且讓我們拭目以待!(作者/董磊)

資料圖:俄羅斯蘇-24戰機在波羅的海國際水域近距離飛過美國飛彈驅逐艦。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40476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