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AFP
上任於危局之時,對第44任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來說,既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幸運。
相比繼任於經濟衰退結束後不久的里根和柯林頓,歐巴馬在經濟方面的成績顯得有些暗淡,但他的經濟遺產依然可圈可點。畢竟,他確曾力挽狂瀾,拯救了一場經濟的自由落體。
GDP:持續擴張但增速過緩
2009年1月歐巴馬走馬上任時,美國正經歷自1930年代初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2008年第三和第四季度,美國實際GDP摺合成年率分別萎縮了1.9%和8.2%。
為了應對這一困局,2009年2月,歐巴馬簽署了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財政刺激法案——7870億美元的《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ARRA),其中包括減稅、加大政府支出等多項措施。
許多分析人士認為,歐巴馬的這個刺激計劃對經濟復甦功不可沒。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曾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上述計劃使美國增加了100萬-210萬個工作崗位,「如果沒有刺激計劃,很難估算有多少現存的工作崗位將消失」。
同年3月,歐巴馬還針對身陷困境的汽車業推出了救助措施,向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兩大汽車巨頭提供注資,同時要求前者進行大力重組,後者和菲亞特結盟。
汽車研究中心(CAR)的研究指出,該救助計劃挽救了263萬個工作崗位,節省了1050億美元的轉移性支付和個人及社會保險稅。
官方數據顯示,到2009年第三季度,美國實現了自2008年中期以來的首次增長,經濟擴張了1.3%,並且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復甦之路。
當然,這裡面也有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的功勞。金融危機發生後,美聯儲迅速將短期利率降至近零水平,並推出了大規模購債計劃,向金融體系注入大量資金,從而拉低長期利率。
回首這八年,若從經濟持續擴張的時間來看,歐巴馬在經濟上可以說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歷史上,美國GDP持續擴張的平均時長為60個月,而現在這輪擴張已經延續了91個月,而且還有望繼續。
不過若從增速表現來看,美國經濟的復甦就顯得有些蒼白無力。2009年至2016年間,美國GDP的年增速一直都在2%上下浮動。這也是民眾對歐巴馬經濟最不滿的地方。歷史上,美國經濟的年均增速都在3%或高於3%。柯林頓時期的GDP年均增速為3.7%,里根時期的為3.4%。
2016年第三季度的GDP年化增速達3.5%,高於第一季度的0.8%和第二季度的1.4%。但預計全年美國經濟的整體增速或不及2%。
除了經濟增速過緩,生產率增速也不盡如人意。1995年至2005年間,每個工人產出的年增速約為2.5%。而從2005年至2015年,這一增速降至不到1%。
一些經濟學家將此歸咎於不溫不火的經濟增長,以及資本投資水平太低。也有人認為,儘管有了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技術進步的潛在速度依然有所放緩,至少對那些可售賣的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而言是這樣。
另外也有許多保守派人士指出,過度監管才是罪魁禍首,放寬限制將帶來更多的創新和企業投資。
政府債務:20萬億美元先生
2008年至2009年間,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導致美國聯邦政府的稅收收入大幅減少;但失業補助和食品救濟券等安全網方面的支出卻大幅增加。這意味著,即便歐巴馬什麼都不做,財政赤字也會大幅上升。
但為了提振經濟增長,聯邦政府還是加大了支出規模。尤其在首個總統任期內,歐巴馬推出了數項對政府收支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法案,其中包括《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ARRA)、歐巴馬醫改計劃(Obamacare)和《2012年美國納稅人救助法案》等。
2009財年,也就是歐巴馬上台後的第一個財年,經通脹因素調整後的政府支出達到3.81萬億美元的最高水平,約占當年實際GDP的26.4%。不過在兩黨2011年達成赤字削減協議後,實際支出有所下降。
到2015財年,和經濟規模相比較的政府支出已經接近正常水平。該財年美國聯邦政府的支出為3.7萬億美元,約占GDP的20.7%。過去50年,政府支出占GDP的平均比重約為20%。
除了政府支出,預算赤字也逐漸回歸正常水平。
2009財年,預算赤字占GDP的比重達10.8%。到2016財年,這一比值已穩步回落到3.2%。2015財年的這一數據為2.5%,1970-2015年的歷史平均水平為2.8%。
而在歐巴馬執政的後六年,由於共和黨先是在2010年掌握了眾議院的大多數席位而後又在2014年控制了參議院,因此每到9月財年快要結束時,兩黨經常就新的預算案僵持不下,而導致聯邦政府面臨停擺危險,以至於這幾乎成了一年一度的「保留節目」。
2013年10月1日,美國政府就因國會兩院沒能就新預算案達成一致,出現了17年來的首次停擺。直到16天後兩黨同意延長債務上限,停擺才結束。
在債務方面,歐巴馬則獲得了一個「20萬億美元先生」(Mr. $20 Trillion)的戲稱。
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2009年1月20日歐巴馬上任時,美國聯邦政府的總債務為10.6萬億美元。而到2016年9月30日(2016財年的最後一天)時,美國政府的債務總額已高達19.5萬億美元,逼近20萬億美元大關,增幅約84%。
財政部將上述債務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公眾持有的債務和政府間債務。數據顯示,這期間前者的規模從6.3萬億美元升至14.1萬億美元,增幅約為125%。
即便是和不斷增長的經濟體量相比,這類債務的增速也相當快。2009財年末,公眾所持債務占GDP的比重為52%。到2016財年末,這一比重已增至77%,比2015財年末時高出三個百分點,也是自1950年以來的最高值。
貿易:TPP遭遇苦澀的失敗
金融危機期間,隨著進出口活動的減弱,美國的貿易赤字大幅下降:從2006年危機前紀錄高點的8020億美元,降至2009年的3800億美元。歐巴馬執政期間,年度貿易赤字比金融危機時有所擴大,大致在4000億-5000億美元左右浮動。
根據美國商務部2016年12月公布的數據,經過季節性因素調整後,當年10月商品和服務貿易赤字較9月份擴大17.8%,至426億美元。這也是2015年6月以來的最高赤字規模。
分析人士認為,強勢美元是貿易赤字擴大的首要原因。美元走強令美國製造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售價更貴。歐巴馬執政期間,美聯儲分別於2015年12月和2016年12月兩次加息。
與此同時,作為「重返亞太」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政府還提出了由該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下稱TPP)。
2016年2月初,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紐西蘭、越南等在內的12個國家在紐西蘭簽署了TPP協議。如果獲批,該協定將降低關稅、並為全球2/5的經濟制定商業規則。
隨後,歐巴馬就開始了為尋求該協定在國會通過的艱苦戰役,並最終因受到兩黨反對而暫時無果。許多人士認為,TPP受挫是因為其過多關注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外交政策,不夠關注經濟利益。而美國民眾早就對為實現外交目標而犧牲就業感到不滿。
對歐巴馬而言,無法通過這項十多年來最大的貿易協定無疑是個苦澀的失敗,他對自由貿易遲來但熱烈的支持令民主黨分歧擴大,並對希拉蕊·柯林頓的競選造成了影響。
就業:喜憂參半
特朗普從歐巴馬手中接過一個20年來最強勁的勞動力市場,但同時也是一個勞動參與率接近40年低點的市場。
美國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美國失業人數總計260萬人,為二戰結束以來的最高水平。2009年1月就有近60萬美國人失業,失業率接近8%,並在當年10月觸及10%的最高水平。
到2016年12月,美國失業率已跌至4.7%。而11月4.6%的失業率,是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與此同時,非農就業人口數量已連續增長75個月,成為1939年以來最長連漲紀錄。
而且2016年也是美國經濟連續第三年增加超過200萬個工作崗位。自2010年初以來,私人部門新增了1580萬份工作。
此前曾有人質疑稱,這些新增的就業崗位都「不能算數」,因為不過是端盤子等的兼職。但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CEA)主席福爾曼(Jason Furman)在整理了相關數據後指出,事實並非如此。自2009年以來,全職就業人口增加1370萬;而兼職就業人口僅增加了42萬。
即使是和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歐巴馬執政期間,美國在就業方面的表現也極為亮眼。
從2010年初至2016年第三季度,美國就業總人數平均占了七國集團的約42%。同期內,美國凈增就業人數占了七國集團的約55%。七國集團包括美國、德國、英國、加拿大、法國、義大利和日本。
不過,歐巴馬時期失業率大幅下降除了經濟擴張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相當一部分人完全沒進入勞動力市場。
2016年12月美國的勞動參與率為62.7%,徘徊在近40年低點附近。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國人口的老齡化。不過這可能也顯示出,薪資幾無增長、醫療補助擴張和其他保障網項目鼓勵了一些美國人不去工作。
收入:恢復增長但不平等擴大
美國2016年12月的就業報告顯示,除了失業率處在低位外,經通脹調整後的平均時薪也實現了2.9%的同比增長,至26美元,為七年多來最大同比升幅。
這意味著工人的實際工資在增加。福爾曼的報告稱,自2007年12月,即上一個經濟周期的頂峰以來,實際時薪的年均增速為0.8%,這也是1970年代以來任何一個經濟周期(從頂峰到下一個頂峰)中最快的。
工資的增長、就業崗位的增加等因素帶動了家庭收入的提高。
2015年,美國家庭收入實現了八年來的首次增長。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顯示,經通脹因素調整後,2015年美國家庭收入中值增長了2800美元,至56500美元,增幅5.2%。不過相比衰退開始前的2007年,仍低了1.6%左右。
不過,美國工人薪資增長停滯的這一長期趨勢沒有因此改變。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1972年,非管理層和生產工人的平均時薪為9.26美元(經通脹調整)。到2016年10月,這一數據為9.20美元。也就是說,在這44年期間,美國普通工人的時薪不僅沒有增長,反而還下降了一點。
更令民眾不滿的一點是,不但薪資增長長期停滯,而且貧富差距還日益擴大,中產階級群體的比例也出現了縮水。
Thomas Piketty、Emmanuel Saez等經濟學家的研究指出,1980年,美國最富有1%群體的收入是最貧困50%群體的27倍,到2014年,這一比例成了81倍。
另據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中產階級的比例從2000年的55%下降到了2014年的51%,與此同時,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比例分別上漲了3個百分點和1個百分點,至20%和29%。
皮尤對中產階級的定義是,根據不同家庭規模,收入水平在全國中值三分之二到兩倍之間的成年人。
由於薪資增速疲軟,又擔心經濟持續衰退,過去八年間,消費者減少了個人支出,增加了儲蓄力度。
2008年12月,個人儲蓄占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為3.6%。到2016年9月,美國的個人儲蓄率為5.7%。
美國家庭的信用狀況也經歷了金融危機後的普遍去槓桿,到謹慎地逐漸重新恢復借貸。紐約聯儲的家庭債務月度報告,美國2016年第二季度家庭總債務增長了350億美元,至12.3萬億美元。2008年美國家庭債務總額為14.2萬億美元。
而作為次貸危機始發地的美國房地產市場,在經歷房價大跌、900萬美國人失去住房後,又再現了往日輝煌。
2008年第四季度,S&P/Case-Shiller全美住房價格指數同比下降18%,創下該指數編撰21年以來的最大降幅。到2016年9月,該指數在截至去年9月末的12個月內上升了5.4%,創出歷史新高。並在截至10月末的12個月內繼續上升5.6%。這也標誌著美國住房市場持續十年的繁榮至蕭條周期的結束。
金融市場:迭創新高的股市
美國股市2008年最後一個交易日,道瓊斯指數收盤報8776點,全年累計下挫34%,為1931年以來的最大年度跌幅;標普500指數收盤報903點,累計下跌38%,同樣創下1931年以來的最大年度跌幅;納斯達克指數報1577點,累計下跌40.5%,甚至超過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時39%的跌幅。
而在歐巴馬上任後不久,上述三大股指就開始觸底反彈,並在2016年多次創下歷史最高紀錄。截至2017年1月19日收盤,道瓊斯指數報19827點,標普500指數報2271點,納斯達克指數報5555點。
就執政期間美國股市的表現而言,就算是與1900年以來的歷任美國總統相比,歐巴馬也是成績斐然。他在位時的股市年回報率為12.3%,排在第三位。最好的是柯立芝(Calvin Coolidge),年回報率為25.5%。排在第二的是柯林頓,年回報率為15.9%;第四是里根,年回報率為11.3%。
歐巴馬任期內的2015年12月,美聯儲宣布了金融危機後的首次加息,並在2016年的12月再次將基準聯邦基金利率上調25個基點,至0.5-0.75%。此前為了提振經濟,在近七年的時間內,利率一直被維持在近零水平。
2010年,就在金融市場復甦的同時,歐巴馬還簽署了被認為是美國自「大蕭條」以來最全面、最嚴格的金融改革法案:《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 Law)。
根據該法案,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需要達到特定的流動性和資本金要求,同時每年接受美聯儲的壓力測試;同時還要求將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區分,商業銀行不再能從事風險較高的自營交易業務。
但特朗普曾多次表態要廢除上述法案,至少是其中的部分條款。支持者認為,如果沒有這麼嚴厲的金融監管措施,美國經濟將復甦得更快,更有活力。
不過也有經濟學家稱,如果沒有設計良好且力度適當的監管規則支撐,自由市場將很難持續,投資者過度冒險和投機的行為可能最終使市場崩潰。
關於金融監管的爭論將一直持續下去,但歐巴馬的總統生涯已經迎來了謝幕。
八年前,歐巴馬受命於危難之際,把垂危的美國帶上了復甦之路。這或許不足以讓他獲得偉大總統的稱號,但無疑將讓他和那場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嘯一起載入史冊。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