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賴著中國3億歐元定金不還,現在後悔不應該把事情「搞砸」

目前,全世界能夠研製並投入使用導航衛星系統只有四個國家(包括歐盟),在這個領域我國是起步最晚的,但也是發展最迅速的。現在我們的技術不僅已經領先於歐洲,未來甚至有可能成為最令其他國家信任的導航衛星。

軍事專家兵戎介紹,在中國北斗系統發展過程中,曾經經歷了一個困難的階段,由於中國缺乏相應的技術儲備,所以北斗「第一代」效果很不理想。當時正趕上歐洲要搞伽利略衛星導航。衛星導航那可是個超級燒錢的活。當時歐盟就想找人合作。中國正因為北斗「第一代」不給力發愁,自然是一拍即合,承諾投入3億歐元的「定金」。歐盟後來的做法實在「不地道」,又將印度和日本拉了進來,這不但涉及到中國在伽利略系統里的份額問題,也關乎中國的核心利益問題。所以中國最終決定自己「單幹」,但是3億歐元的「定金」歐洲認為是中國「違約」也沒有歸還。目前歐盟的伽利略衛星導航何時成型還是一件遙遙無期的事情,而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早就投入了使用。

2017年「北斗三號」系統的首次發射計劃在7月完成,並將實施數次一箭雙星發射,年內計劃發射6至8顆衛星。「北斗三號」系統採取了星間傳輸、地基傳輸功能一體化設計,實現了高軌、低軌衛星及地面站的鏈路互通。按照之前的計劃,北斗系統將在2018年完成18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提供基礎服務。這18顆衛星在軌道上合理分布,從數學角度已經符合在全球任意位置同時看到4顆衛星的要求,但考慮遮擋等約束條件,真正實現全球組網至少需要像GPS系統那樣擁有24顆衛星。

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規劃由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衛星組成,北斗就需要先發射3顆傾斜同步軌道衛星,這3顆衛星雖然不是完全同地面靜止,但是大部分時候中國境內仍然能看到,所以對系統立即可用幫助很大。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北斗除了像GPS一樣用無源接收機工作之外,還有兩個獨到的功能,就是用有源接收機(接收機主動發信號給衛星)和收發短報文(衛星簡訊)功能,所以還需要5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就是主要針對這兩個功能都要求發上去的。(兵戎要志)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40327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