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了大國夢,一直在努力的發展自身的軍事工業,上世紀80年代初,印度開發制定多項雄心勃勃的國產武器發展計劃,今天著名的LCA戰機。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之後,該機終於加入空軍服役了,可是卻存在一個問題,沒有遠程空戰用的武器,由於雷達與飛彈之間的兼容問題,LCA戰機沒有一款遠程空對空飛彈可以使用,現代空戰講究得可是超視距空戰,所以現在該機急缺這一關鍵性的武器:一款遠程空對空飛彈。
目前LCA戰機的空戰武器只有機炮與格鬥飛彈
LCA戰機開戰研製時,印度空軍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認為進口的飛彈足夠用了,不願制定國產飛彈開發計劃,直到後來才意識到,由於LCA各系統分別來自不同的國家,造成相互兼容問題,無論是俄式飛彈,還是法式飛彈都無法安裝到LCA戰機上,與相關廠商協商無果之後,印度只得研發國產遠程空對空飛彈來充當LCA的武器,代號:阿斯特拉。
展會上的阿斯特拉
該項目實際始於上世紀90年代後期,至今研發時間已達到20年了,印度對它的要求相當高,號稱為:國際第四代飛彈,採用印度自研固體燃料無煙推進劑,令其速度達到馬赫4,相當於時速4780公里,實用升限2萬米,該項目已多次修改設計方案,故而其尺寸參數一直有變化,目前的資料為:全彈僅重154公斤,長3.8米,直徑17.8厘米,翼展25.4厘米,彈翼前部較窄,射程可達到80公里以上,採用主動飛彈制導,其制導頭的搜索角度為±45度。
地面試射
從外形看,該飛彈為俄制R77與法制瑪特超530結合的氣動布局,只是在尾部使用了兩者都沒有的常規全動式切尖三角形尾翼。上述二款飛彈為印度擁有的最好飛彈,既然都不錯,那麼就集俄法之長,研發一款兼具二者優點的飛彈。這樣的氣動外形,既能減輕飛彈重量,又能提高飛彈的機動性能,據稱機動過載可達到40G。制導系統也相當不錯,據稱其在發射後為慣性加數據鏈修正,數據鏈的最大信息傳送距離為40公里,末段將採用主動雷達制導,可是在20公里的距離上,精確鎖定雷達反射雷達7平方米的目標。同時,更在開發一種使用紅外製飛彈的型號。
空中發射試驗
印度對於該飛彈信心十足,畢竟為國產品,一旦完成,不僅LCA戰機可用,其它型號,比如;蘇30,幻影2000等都可以使用,不再受限於人了。可惜項目進展不太順利。該飛彈雖說為自主研發項目,其實請了俄羅斯與法國技術人員參與,無論是俄羅斯,還是法國在技術水平上不容質疑,設計出來的東西也相當有水半地,但是除了一心想著讓印度多花錢外,實在缺少工作的積極性。
2003年,樣彈進行第一次地面試射,拖到2014年才第一次進行空中試射,使用機型為:蘇30MKI,至今沒能完成測試工作。按說要完成測試,需要30次左右的試射,以目前的印度進行試射頻率,估計再有十年,也不一定能完成,可謂是進展很不順利。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的梟龍戰機不僅服役更早,且早就掛上了遠程空對空飛彈:SD10A,這是中國國產霹靂12飛彈的出口型號,至今也只賣給巴鐵。
梟龍已經加掛了SD10飛彈
也許對印度唯一的好消息,阿斯特拉飛彈上的國產部件越來越多了。俄法為競爭印度市場,開出越來越好的條件,俄羅斯已同意轉讓R77的生產許可證,法國也有同樣的許諾,這讓印度又一次陷入選擇之中,到底是國產,還是進口那?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