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環球老虎財經 陳琳
"特朗普如果發動貿易戰,最終帶來的將是一個雙輸的局面。因為在貿易上,中國不像80年代的日本,不可能會屈服於美國。"
美國媒體和分析師紛紛警告特朗普,儘管中國的歷史和地理位置相近,但中國不是日本,並不會輕易妥協。
在整個總統競選期間,特朗普的一個主打牌就是聲稱會打擊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美國專家普遍認為,特朗普可能將對中國採取行動,目的是迫使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家跟美國一起坐到談判桌上,迫使中國作出讓步,這其實跟80年代美國向日本發出的經濟戰策略如出一轍。
但是,恐怕這一戰術的結果會跟特朗普的預期大不相同。
美林美銀的中亞經濟學家Helen Qiao就說道,中國是不可能會像日本那樣妥協的,「我們認為中國將對可能實施的貿易限制作出強勢反擊。」
80年代美國是如何順利制衡日本的
20世紀80年代,日本是全球主要出口國家,向世界各國出口的品牌比如豐田、索尼贏得了各地消費者的歡迎。雖然日本地少人多、資源匱乏,但當時的日本在很多方面超過了一直以老大自居的美國,更為重要的是,日本的工業競爭力已超過美國和其它歐洲國家,日本競爭力的快速增長成為美國工業的最大威脅,即使是美國作為日本的「老主顧」開始採用非市場手段來保護本地產業,這也沒有對日本出口造成多大的傷害。
尤其是到了1985年,美國連年遭受幾十億美元的貿易赤字,美元大幅貶值,股市出現大崩潰,而日本則是完全不同的景象——貿易順差逐年增加、日元大幅度升值、股票市場牛氣沖天、房地產市場異常火爆、對外凈資產快速增加、經濟高速增長等等,這深深刺痛了美國人的神經。
受此影響,美國與亞洲國家的貿易衝突愈演愈烈,美國逐步從貿易自由主義轉變為貿易保護主義,美國政府開始對日本商品實施進口配額限制,而且美國企業獲得最大准入資格。
當時的日本當然不想引發一場美日貿易戰,畢竟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同時也是全球最自由的市場。最終,日本作出各種妥協,比如增加美國汽車進口量,同時減少銷往美國的日本汽車數量。
在美國政治壓力下,日本汽車廠商成為了最大犧牲者,1992年以來,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的破裂,日本製造業也進入了寒冬。
另外,1985年,日本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債權國,美國則是最大債務國。
其中的原因要追溯到里根總統第一任期(1981-1984年)期間實行的一些政策,里根政府其實跟現在的特朗普新政府有很多共同點,比如減稅刺激經濟和增加軍事支出,而且為了解決財政赤字,里根政府當時大規模發行國債,而當時日本作為最有錢的國家之一,自然成為了美國的接盤俠,這也為日本的失敗買下了伏筆。
也就在1985年9月,美、日、德、法、英簽下了著名的「廣場協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
美元貶值當然就對持有大量美國資產的日本造成了巨大打擊,所以日本陷入了拋售美債會使美元貶值,又不得不繼續購買美債支撐美元的兩難境地。其實回想起來,美元暴跌應該就是衝著日本積累起來的巨額美元而來。
中國早有準備
回到現在,特朗普的言行已使許多專家認為與中國的貿易戰將不可避免。
而對於這場可能爆發的中美貿易戰,中國領導層肯定早有準備,比如近幾個月來央行大量「清空」美債,就是一場機智的中美博弈。
美國財政部12月份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已經連續六個月減持美債,10月中國所持美債規模下降413億美元,成最大拋售者,而日本則自去年4月份以來首次反超中國,成為各大媒體口中的「美國頭號債主」。
與世界其他國家央行拋售美債一樣,根本原因就是因為美元持續走強所致。人民幣貶值壓力加上A股市場面臨巨大的波動性,同時又為了維持人民幣的流動性以促進經濟發展,央行就需要賣出美國國債,變現成美元,應付國內需求。
當然,也不乏有人認為,中國是在通過拋售美債來報復美國。畢竟拋售大量美債持倉可能擾亂全球金融市場,迫使美國有大量資金需求。
通常來說,中國作為美國一大債主,將加大其在美國的影響力,但特朗普不這麼認為,他曾經就此表示,其實這反而讓美國對中國擁有更多「控制權」。當然,實際情況要比川普想像的複雜得多。
比如,外匯儲備經濟對核心債市是非常重要的,而出售美國國債將大幅推升美債的收益率。中國央行拋售的美債越多,美債收益率上漲的可能性就越大。
自11月美國大選以來,全球債市就已經大幅走跌,而隨著美聯儲加息節奏可能大於預期,美國短期國債收益率升至逾五年來的最高點,美國國債的跌勢恐將持續。
所以,減持外匯儲備,已開發國家債市將成為接盤者。而債市過高的收益率又將拖慢美國經濟。
中國是不會像80年代的日本那樣屈服
更重要的是,中國與日本不同,這一次中國的態度勢必將非常強勢。
近期,美國《財富》雜誌就寫道,「特朗普正進入未知水域,危險在於他認為對中國說硬話能帶來好的效果。不會的,如果華盛頓對中國缺乏適當尊重,中國沒辦法和它打交道,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不必委曲求全。」
另外,該雜誌還表示,如果特朗普真要對中國產品徵收35%-45%的關稅,那將迅速造成完全決裂。
而最終,這將帶來一個雙輸的局面。
摩根史坦利全球經濟學家副主席Chetan Ahya稱:「如果美國實施5%或20%的關稅,中國將通過『不對稱貿易戰爭』作出還擊,也就是選擇性提高對美關稅,或者採取措施限制購買美國商品和服務。」
毋庸置疑,特朗普政府對中國設置任何貿易壁壘都將對中國經濟增長造成壓力,尤其是在中國經濟放緩的背景下。根據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的數據,中國經濟增長預計將從2016年的6.7%下滑至6.4%,而對中國商品施加5%的關稅,就可能會對中國GDP增速帶來0.1%的拖累,而45%的關稅,經濟增長速度恐將下滑1.4%。
而這也將挫傷美國自身的經濟實力。
周二世界銀行就發出警告稱,新的美國政府如果提高關稅增加貿易壁壘可能將引來其它國家的報復,對美國經濟前景造成負擔。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應用宏觀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麥奇賓受世界銀行委託進行貿易戰研究,模擬發現,發動貿易戰對美國沒有好處,如果美國對所有進口商品提高40%關稅,美國的GDP將下降1.2個百分點,如果所有國家都展開報復,美國GDP將下降5.2%個百分點(2015年美國GDP總量為179470億美元,以此計算,美國的損失將高達9332億美元——編者注),步入深度衰退。
特朗普最有可能出的一招:匯率操縱標籤
鑒於對中國產品實施全面關稅的複雜性,專家預計特朗普可能會採用比較容易的方法,就是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
根據美國目前的規定,雖然中國和瑞士、日本、韓國、德國一樣在觀察名單上,但中國並不屬於貨幣操縱國。根據美國財政部的定義,操縱國必須滿足三個標準——與美國的貿易順差超過200億美元,經常帳戶盈餘占到GDP的3%,而且持續單方面的對貨幣市場進行干預,即外匯儲備購買規模超過GDP的2%。
而按照這三個標準來說,中國只占了一條,就是與美國的貿易順差在2015年尾3660億美元。2016年中國的經常帳戶盈餘占GDP的2.4%,而對於第三條,實際上,過去幾年來,中國央行一直在拋售外匯儲備以防止人民幣進一步貶值。
然而,Helen Qiao表示,這些規定並沒有法律約束力,因此,特朗普理論上可以要求美國財政部修改指導方針,甚至直接發布行政法令,給中國打上操縱國的標籤。
如果中國在今年不作任何調整,並被美國列入操縱者名單,美國可能有幾個選擇,比如阻止中國參與美國政府採購協議、加強IMF的監督,或者開展貿易談判。Qiao說:「我們認為將中國列為貨幣操縱國的重點在於,用最低成本將中國推向談判桌,特朗普政府可能想儘快讓中國參與貿易協定談判,最好是在做出操縱國結論之前。」
但是,這並不能保證中國會吃這一套。
Qiao稱:「我們相信中國將對這一標籤做出抗議,中國是不會像80年代的日本那樣做出妥協自願限制出口的。」
北京方面應該還沒有到去拋售美債那一步,但是就「口水仗」也會削弱對美國和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的信心。
特朗普的正式就職對中國來說將是一個敏感時刻,尤其是面對人民幣貶值和資本外流壓力,但是中國是不會那麼容易就默許特朗普的要求。比如,上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兩天內上漲2000點就代表了中國的一個態度。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39616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