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霖
困獸猶鬥,垂死掙扎,這是一般的戰爭規律。對於「伊斯蘭國」武裝這種恐怖組織而言,眼下正日益明顯地表現出這種大失敗前夕的絕望特徵。1月2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和南部城市納傑夫的什葉派居民區,連續發生兩次自殺式襲擊,造成40多人死亡,近百人受傷。此前,2016年歲末最後一天,巴格達也曾發生兩起襲擊,導致28人死亡,53人受傷。2017年1日凌晨,土耳其伊斯坦堡最大的夜總會遭遇襲擊,造成來自十餘個中東國家的39名平民死亡。
初步情況表明,這幾起年關恐襲,均為「伊斯蘭國」武裝及其外圍組織所為,是對反恐聯盟總攻其伊拉克最後據點摩蘇爾的最新一波報復。中東反恐東線大決戰鎖定摩蘇爾,但是,恐怖襲擊正在以外線、多點和頻發的特點醞釀著新高潮。
10萬聯軍圍城巷戰,
慘烈爭奪摩蘇爾
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是底格里斯河上游尼尼微平原的一座歷史名城,據首都巴格達約400公里,河東的尼尼微遺址曾是亞述帝國都城。這座城市戰前約有200萬人口,居住著阿拉伯人、亞述人、亞美尼亞人、土庫曼人、庫爾德人、雅茲迪人、沙巴克人、諾斯替教徒、切爾克斯人等眾多民族,擁有眾多歷史悠久的文化遺蹟和宗教場所,堪稱中東民族與宗教博物館。
2014年夏天,「伊斯蘭國」在伊拉克西北部快速擴張後,奪取了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多個城市,這座盛產石油的北方重鎮從此淪為該組織在伊拉克境內的大本營,大約50萬人口在戰亂中流落他鄉,其中包括10萬基督徒。「伊斯蘭國」武裝不僅對城內外控制區的少數宗派進行殘酷的宗教迫害、壓榨、驅逐甚至殺戮,而且相繼摧毀了一大批有數千年歷史的文化遺存,包括聖經舊約時代的約拿、但以理等先知墓、亞述藝術博物館以及多個清真寺。
2016年10月16日,在摩蘇爾淪陷近兩年半後,陸續收復其他城鎮的伊拉克政府及國際反恐聯盟,調集10萬大軍完成了對該城的四面圍困,並發起被一再拖延的攻城戰,揭開了摧毀「伊斯蘭國」武裝東部大本營的決戰序幕。據報道,除伊拉克軍警和周邊庫爾德、亞述民兵武裝外,來自境內外的什葉派武裝也投入了戰鬥。美國派出4000多名軍事顧問對伊拉克一線作戰部隊提供各種作戰指導,並協同法國、土耳其等反恐聯盟成員提供強大的後勤援助和火力支持。據估計,「伊斯蘭國」武裝在摩蘇爾城及周邊地區的兵力大約5000人,但他們大多都是久經戰陣的亡命徒,單兵作戰能力不容小覷。
儘管攻守雙方力量、裝備和後勤供給完全不能同日而語,然而,摩蘇爾爭奪戰註定是一場慘烈而艱難的當代圍城戰。「伊斯蘭國」武裝將全城百餘萬平民扣為人質,強行將交戰區居民滯留在建築頂部,遏制反恐聯軍的空襲和遠程炮火優勢。不僅如此,「伊斯蘭國」武裝還挖掘了大量地下掩體和坑道,並打通鄰近建築,將整個城市改造成立體堡壘。並埋設了大量爆炸物,大街小巷也布滿路邊炸彈和地雷,形成完整的防禦體系。「伊斯蘭國」武裝還機動出擊,化整為零,以數人為小分隊,配合以迫擊炮和狙擊槍,展開城市游擊戰,發起近距離、精準甚至自殺式襲擊,遲滯攻城部隊進剿速度。
反恐聯盟無疑擁有足夠民兵和強大火力,但是,面對這種罕見的非正規巷戰,這些優勢幾乎蕩然無存。由於忌憚平民安全以及不必要的兵力損傷,攻城力量被迫投身十分棘手的巷戰,逐區、逐街、逐巷、逐屋與頑敵爭奪,戰線推進緩慢。據報道,整個摩蘇爾約有20萬棟大小建築,以平均每棟6間房屋估算,總數可達120萬間。每間房屋都被用作進攻退守的據點,迫使攻城部隊逐屋清理和推進,特別是人口比較密集的河西新城區,如果急於速戰速決,無疑將玉石俱焚,使平民和反恐部隊蒙受嚴重傷亡。
從戰役發動開始,雙方為了爭奪摩蘇爾外圍據點就陷入耗時十餘周的陣地戰,直到2016年12月29日,攻城部隊才奪取東城局部地區,當局也宣布第一階段戰事結束。1月2日,當局稱解放區已經擴大並覆蓋東區60%的面積,同時宣布開啟第二階段戰幕。第一階段另一重大進展是,連接東西城區的幾座橋樑被聯軍摧毀,形成兩個局部戰場。以底格里斯河為界將摩蘇爾一分為二,主觀上的確切割了「伊斯蘭國」武裝的完整防線,有助於劃片精細化推進,並形成局部裝備和人員優勢各個擊破,但是,對於從北、東、南三個方向主攻的部隊而言,這也客觀上形成一道天然障礙,同時阻斷了西區大量居民的撤離後路。伊拉克政府曾多次勸降負隅頑抗的恐怖分子,但收效甚微。官方因此謹慎估計,要收復整個城市,至少還需要3個月。
多地恐襲,
「伊斯蘭國」不甘坐以待斃
自2016年11月起,「伊斯蘭國」武裝對反恐聯盟的決戰清剿還以顏色,派人滲透到巴格達等後方城市,策劃各種形式的襲擊,使伊拉克遭遇自2003年以來最密集的血腥襲擊浪潮。年關前後在伊拉克、土耳其、埃及等地連續遭襲,是「伊斯蘭國」武裝擴大襲擊範圍、提高襲擊頻率和製造更大殺傷與恐怖效應的小高峰,它預示著伴隨摩蘇爾爭奪戰的天平逐步倒向反恐聯盟,「伊斯蘭國」武裝正在實施新的反攻戰略。
首先,抱殘守缺,不會輕易交出控制區。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割地、建國、定都、稱王,是「伊斯蘭國」快速擴張並取得空前勝利的標誌,因為這是恐怖組織首次在兩個主權國家建立跨境成片根據地並進行政權化管理,對傳播其恐怖主義意識形態,吸附和激勵更多激進分子加盟具有重大意義。一旦失去摩蘇爾和拉卡等僅存的大中城市,則意味著其勢力盛極而衰。因此,他們必定不惜代價堅守到底。
其次,避實就虛,外線作戰,釜底抽薪。「伊斯蘭國」將調動部分外圍力量,滲透到伊拉克及其他反恐聯盟國家腹地發動密集而殘忍的襲擊,以圖挫傷圍城部隊信心,分散圍城有生力量,分裂反恐鬆散聯盟,使這場最後決戰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甚至迫使反恐部隊退出戰場。
第三,「眾包」恐襲行動,強刷存在感。「伊斯蘭國」武裝有可能號召、迷惑更多追隨者,接受其意識形態和行動方式,以獨狼式、自殺式、連環式等多種襲擊樣態,對其公布的所謂合法目標下手,渲染其不僅存在而且無處不在。這個套路,在2016年齋月期間,「伊斯蘭國」就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過實戰排練,造成嚴重殺傷和巨大恐慌。
縱觀中東反恐戰場總形勢,「伊斯蘭國」武裝的確已日薄西山,頹勢畢現。在伊拉克戰場,摩蘇爾總攻縱然推進艱難,但開弓已無回頭箭,勝利只是時間和代價問題;而敘利亞戰場,政府軍在俄羅斯、什葉派武裝大力支持以及土耳其戰略倒戈配合下,已取得決定性軍事勝利,並迫使溫和反對派參加阿斯塔納和平談判,儘管進程曲折,但有望達成和解併合力圍剿「伊斯蘭國」最後雙城拉卡和代爾祖爾。樂觀估計,今年上半年有望徹底收復摩蘇爾,如果敘利亞朝野雙方在上半年達成妥協,下半年也將在其境內蕩平「伊斯蘭國」武裝。
(作者為博聯社總裁)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